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其異變性最常出現於政權移轉之際。外交充滿變數,卻涉及國家顏面,異常敏感,也因此,外交語彙常是高來高去,讓人抓不到邊。今(2016)年6月11日《南華早報》援引尼泊爾外交部的消息稱,習近平將在10月16日訪問尼國。然而,10月13至17日習近平對柬埔寨與孟加拉進行國事訪問,又兼程出席在印度果阿舉辦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卻獨漏尼泊爾這一站,相當離奇。據了解,此一外交齟齬出於尼國新總理不買舊政權的單,習近平為此憤而取消訪問。
8月3日尼國議會舉行新總理選舉,曾於2008年擔任首任總理的普拉昌達再次回鍋。中文媒體評論:「尼泊爾剛走了一個親中的總理,又上來了一名老共產黨員,這是印度外交的噩夢,卻是中國外交的一個意外驚喜。」8月16日,尼總理特使訪問中國,表達尼中關係不會因政府更迭而改變的誠意。
8月3日尼國議會舉行新總理選舉,曾於2008年擔任首任總理的老共產黨員普拉昌達再次回鍋,被認為是中國外交的一個意外驚喜。(AP)
9月4日至5日,中國以奧運規格在杭州舉辦二十國峰會(G20),前一天美國總統歐巴馬所搭乘的空軍一號才降落,遭中國冷對待,既沒有紅毯可走,還被迫從機腹中鑽出,相當羞辱。而9月4日習近平致開幕詞說「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對比歐巴馬的處境,習儼然以世界領導人自居。
沒想到,9月7日《印度快報》卻刊出一篇給北京外交成果澆冷水的報導:習近平憤怒地取消對尼泊爾的訪問。此一消息在當天遭到尼泊爾外交部長馬哈特的駁斥。9月12日印度《經濟時報》引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發言「『說他(習近平)對尼泊爾的訪問取消了,並不合適。我們不能說訪問是否取消了。』;『中尼雙方仍在保持聯繫,中國高度重視同尼泊爾的關係』。」
據悉,9月15日至18日,普拉昌達拜訪印度,試圖挽回前任奧利總理期間變冷的兩國關係。前總理試圖減少尼國對印度的經濟依賴,轉向中國。他且堅稱尼中關係未受干擾。不過,隔天9月19日,中共黨媒《環球時報》批評尼泊爾投機主義,又說八年前普拉昌達打破了尼泊爾領導人首訪印度的傳統,將中國做為出訪的第一站,這次不再有此激情,中尼雙邊關係似乎突然變得脆弱而敏感了。又批,當尼國需要中國的幫助應對來自印度的壓力時,它就與中國靠近,但是當印度對尼國的態度放緩,做出一些承諾,尼國的政客就將其與中國的關係放到了次要位置。且據報導,有意改善曾冷淡過的尼印關係。此外,還傳出他有意拒絕「一帶一路」,對中尼兩國已簽署的協議表示反悔。
雖然尼國新總理是老共產黨員,但今年九月拜訪印度,試圖挽回前任奧利總理期間變冷的兩國關係,被中國黨媒認為是投機。(AFP)
儘管如此,中尼官方皆稱習近平與普拉昌達預定會在印度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時進行會面。10月15日,習近平和普拉昌達果然在印度果阿會面。一反媒體報導,普拉昌達表示尼國視中國為可靠的發展夥伴,願與中國發展更加全面的夥伴關係,積極參加「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框架下互聯互通建設。此說顯然化解了先前兩國不和的傳言。
普拉昌達甚至還利用印度總理不期而遇加入尼中印三邊會談之機,主動向習近平與穆迪表示,尼國願意擔任中印兩強之間機動的橋樑(dynamic bridge),而習近平與穆迪都對此持正面評價。回想當時習近平會取消對尼泊爾的訪問,是不爽尼國在中印關係間游走,並做了過河拆橋的事,感覺被騙了。但在普拉昌達一番花言巧語後,這場外交風暴看來該暫時畫下句點了。
不過,跳開「事件」而回頭審視「結構」,尼國往印度傾斜實有非短時間所能撼動的基本面。
尼國人口80%信印度教,12%信佛教,它和印度在語言、文化的親近性高,政治的連結也強。尼國雖有時想藉著與中國加強經貿關係而降低對印度的依賴,但現實上仍有一段長路要走: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尼印的雙邊貿易達45億美金,尼中卻只達8.8億美元;從尼國到中國最靠近的天津港,距離超過三千公里,而尼國到達印度的霍爾迪亞港(Haldiya)才不過一千公里。印度確有中國所沒有的地理優勢。
雖說隨著尼國總理拜訪印度,讓尼中關係又變得脆弱,但今年十月兩國總理於印度會面,化解了先前兩國不和的傳言。(EPA)
誠然,近幾年來尼泊爾與中國交往相當積極,今年3月27日,前總理歐里訪中,在北京簽署包括鐵路、自由貿易協定在內的十項建設協議,雙方同意建設一條由西藏日喀則到尼泊爾邊界Rasuwagadhi的鐵路,中國還給予尼國過境權,讓尼國得以藉由中國的港口與第三國進行貿易,協議內容還包括貸款2.16億美元給尼國建設波卡拉國際機場。此外,兩年一度在西藏舉辦的市集對於孤立的尼國十分重要,尼國商人蜂湧而至,讓尼泊爾人得以在此交換到來自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改善生活水準。
此外,中國很積極。印度有些水庫計劃或基礎設施因為有爭議而停擺,中國卻走在很前面。尼泊爾經濟論壇智庫的主席沙克雅(Sujeev Shakya)便曾評論說,印度給人的印象是光説不練。不僅如此,中國也開始供應尼國燃料。此前尼國曾因印度對它長達幾個月的「非官方」封鎖,導致能源供應的短缺。雖然印度仍是尼國能源最主要的供應來源,但中國的加入確實終止了印度的壟斷。
最近尼中印三角關係的變化說明,衡量印中在對尼的關係,除了看政治領袖外,環境的結構性因素尤其不可忽視。先天上,尼泊爾本來就向印度傾斜,而一旦領袖人物再向印度傾斜時,中國自然顯得委屈。不過,隨著中國的崛起與外交的積極開展,尼國在印中的天秤上已略有位移,印度當不會無視於此一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