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y Tang
這是串流音樂的時代,也是黑膠唱片回歸的時代。
我們曾經介紹,錄音帶正在悄悄復甦,但真正強勢回歸的,是黑膠唱片。
數位音樂愈普級,貌似實體唱片的銷量就會愈低。奇怪的是,此定律放在黑膠上,似乎是個例外。
今時今日,就是Adele及Taylor Swift發表新專輯,也是CD及黑膠唱片並行。截至2015年,黑膠唱片的銷量已經連續十年上升。去年,美國賣出了一千兩百萬張黑膠唱片,等於4.16億美元產值,是自1988年以來最高。而2016年前六個星期的唱片銷量,又已經是去年的17%。去年,唱盤更超越了無線耳機及藍牙喇叭,成為最高銷量的音響器材。
不少人以為,黑膠唱片的風潮,純粹是上一輩人的懷舊熱。市場研究機構ICM的數據卻指出,近半唱片買家都是35歲或以下的年輕人,45-54歲的買家只佔18%。換言之,儘管串流音樂已經是青年人生活一部分,其實他們對實體唱片的需求亦相當龐大。
甚至,針對青年人的時裝連鎖店Urban Outfitters也加入售賣黑膠唱片及唱盤,更成為全美國第二大黑膠唱片零售商,僅次於Amazon。
不少人以為黑膠唱片的風潮,純粹是上一輩人的懷舊熱,但其實購買的人以年輕人居多。
隨著黑膠唱片回歸,以網絡為平台,由消費者需求主導的生產方式應運而生,打破了傳統音樂工業的生產、銷售方式。
例如,Vinylize.it標榜讓樂迷在網上製作自己的曲目,給其他用戶分享,並集資把曲目製成唱片。另一網站Qrates則容許音樂人少量生產。去年成立以來,Vinylize.it及Qrates就處理了超過二千個案子。
隨著黑膠唱片回歸,以網絡為平台,由消費者需求主導的生產方式應運而生。
有趣的是,不少消費者其實並沒有收聽過自己購買的黑膠唱片,有些人甚至連唱盤都未有。他們一邊買唱片,同時繼續收聽串流音樂。
Gary Kelly是唱片公司Interscope Record負責數碼營收的主管。他認為上述情況並無不可:
「黑膠唱片及串流音樂只是不同程度的音樂商品。大家在網上聽音樂,同時希望有一系列的實體唱片可供陳列,做為樂迷的一種身分象徵。那是更優越的音樂經驗。」
黑膠樂迷平台「Vinyl Me, Please」創辦人Matt Fiedler更認為:
「現在的年輕人在數碼技術下成長,反而更加渴求實體模擬物(analog)的質感及趣味。」
因此,不獨是黑膠唱片正在復甦,錄音帶、寶麗萊相機、Olivetti打字機等等,都在年輕人需求下重新投產或增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utside 千禧世代帶動黑膠唱片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