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m
1991年,凱爾(Eva Kail)和一群城市規劃者在維也納舉行了一次名為《誰擁有公共空間——城市中的婦女日常生活》的攝影展覽,展示了不同群體的每個女性,在維也納這個城市中留下了怎樣的足跡路線。
Eva Kail是「維也納之城」(city of Vienna)的CEO。
這個展覽,馬上受到廣泛媒體關注。不久後,奧地利這個首都城市便推出了一系列性別主流化的試點項目。
其中一個,是在第21區由女性為女性設計住宅項目。1993年,維也納為該項目舉辦了一次設計比賽,名為「女性工作城」(Frauen-Werk-Stadt)。
性別主流化的城市規劃:那是要我們把街道漆上粉紅色嗎?
所謂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即是在公共政策中納入性別觀點,在制定法律及法則,平等地惠及各種性別人士,目標是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城市資源。
1993年,維也納為該項目舉辦了一次設計比賽,名為「女性工作城」。
2008年,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更將維也納的城市規劃策略,列入其改善生活環境的最佳做法登記冊。維也納一項建立性別主流化試點地區的公園重建方案,甚至被提名為聯合國公共服務獎,以表彰其改善公共行政的努力。
然而,所謂「性別主流化」的城市規劃究竟是怎樣的?不少人看不到有此需要,甚至認為這是荒謬的概念。凱爾回想最初,便曾聽過不少質疑的聲音,譬如說:「那是要我們把街道漆上粉紅色嗎?」
性別主流化是一門科學
在維也納,規劃師在城市設計中引入性別主流化已有二十多年。目前,凱爾在城市規劃小組中擔任性別議題專家,發揮重要作用。她的團隊將之歸結為一門科學。每一個項目開展之前,團隊都會收集數據,以確定不同群體如何使用公共空間,然後透過規劃去滿足人們的目標、需求和興趣。
「性別主流化」的城市規劃究竟是什麼?不少人不但看不到此需要,甚至認為這是荒謬的概念。
就以1993年的「女性工作城」計劃為例子,這個住宅項目的目的,是讓女性的生活變得更容易。那要如何規劃呢?首先從奧地利國家統計局獲得數據,得知女性比男性每天花更多的時間來做家務和照顧兒童。有鑒於此,他們設計出被花園環繞的一系列住宅,讓父母在家附近便可以享受親子時光。這個住宅區同時設有幼稚園、藥房和診所,並鄰近公共交通,讓女性上學、上班也更方便。
讓女孩子重新回到公園遊戲
繼女性工作城項目後,城市官員將注意力轉向維也納的公共公園,並於1996至97年間委託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九歲以上會到公園玩的女生人數大幅減少,男生數目卻保持不變。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於女孩不如男孩那麼自信。如果男孩和女孩要爭奪公園空間使用權,往往是由男孩贏得勝利。
於是,城市規劃者改變公園設計來扭轉這個局面。1999年,該市開始重新設計了第五區的兩個公園,增加了行人路,使進出公園更為容易,並加建了排球和羽毛球場,讓更多種類的活動在公園裡進行。規劃師也透過園林設計,把本來大面積的開放空間,劃分為多個半封閉的公園空間。政府官員幾乎立即注意到,女生和男生都開始到公園去,而彼此沒有趕走對方。
從性別主流化到公平共享城市
當然,批評和質疑的聲音是少不了。同時,規劃師亦要小心,在理解男性和女性是如何使用城市空間的同時,不會墜入鞏固性別定型的陷阱。為此,官員已漸漸避免使用「性別主流化」這個詞彙,改稱為「公平共享城市」。
無論如何,性別主流化在奧地利首都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最初,它只是一個觀察兩性在城市空間使用上不同的方法,然而時至今日,它已演變成為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一個透過改變城市肌理以讓不同群體都能共存的方法。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政治化的規劃。」凱爾說,「這是關於將本來不存在,或覺得自己沒有權利存在的人帶進這些空間裡的規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utside 為女性設計一座城市:維也納的「女性工作城」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