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又一場紙上減排的巴黎氣候談判?

◎陳偉恩

本週,巴黎氣候大會進入攤牌時刻,各國莫不希望能擺脫前兩份國際協議的無力與陰霾,訂定一份能有效遏止全球暖化的國際文件。然在眾多紛雜議題中,各國若不能就減排、遵約與查核機制,以及資金三大議題達成具體共識,縱有國際文件產生,亦將淪為一紙空頭支票。

各國若不能就減排、遵約與查核機制,以及資金三大議題達成具體共識,縱有國際文件產生,亦將淪為一紙空頭支票。(AP)

第一,國際氣候談判的核心焦點仍屬溫室氣體減排議題。由於「排放」係國家維持發展與競爭力的關鍵,但諸排放大國卻分屬不同開發程度與承擔不同歷史責任的陣營,以致彼此在減排立場上針鋒相對。發達工業國傾向各國依其自身能力與國情做不同程度的減排,特別是中國、印度、巴西與印尼等高排放的開發中國家,自此應該承擔具體的減排目標;但後者堅持,暖化問題係發達工業國的先期排放所造成,今日開發中國家除要承擔環境惡果外,還被要求減排,影響其發展進程並增加發展成本。因此,開發中國家嚴拒任何加諸其減排責任的協議。

這使得氣候談判另尋他途,包括不堅持制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而採以其他各種政治性安排;不訂定總體減排目標,以攝氏2度的科學名詞代替;不再由上而下、明文規定各國減排責任,改採由下而上、國家自主決定預期貢獻(INDCs)之方式決定其減排目標與時程,並以「貢獻」一詞取代「責任」,以淡化減排的政治爭議。基此,實難以預期佔全球總排放七成的前十大排放國能做出具體的減量承諾,巴黎談判有可能淪為一場收集各國INDCs數據的統計大會。

未設立具公信力與權威性的查核單位,對各國INDCs進行事前評估與事後查核,將有可能面臨各國雖積極自我設定減排貢獻,最終卻無力執行,亦未有遵約機制迫使其信守承諾。(EPA)

第二,巴黎協議是否仍為沒有牙齒的紙老虎。國際環境公約為尋求成員國在數量上的極大化,以及盡可能地涵蓋相關議題,往往未設立強制且有效的「遵約機制」,使得公約及其成員國無法懲罰他國的「不遵約」行為,亦使少數國家可以恣意違約或輕言退出。「京都議定書」歷經加拿大2011年的退出,以及紐、俄、日拒絕參加第二承諾期(2012-2020)的減排行動,即可明證國際環境公約之困境。

現今改採之INDCs模式亦有其隱憂,特別是未設立具公信力與權威性的查核單位,對各國INDCs進行事前評估與事後查核,將有可能面臨各國雖積極自我設定減排貢獻,最終卻無力執行,亦未有遵約機制迫使其信守承諾。巴黎談判與INDCs可能終成為一場吹牛大賽。

發達工業國「資金援助」的性質與額度為何,將會成為壓垮巴黎氣候談判的最後一根稻草。(REUTERS)

第三,發達工業國「資金援助」的性質與額度為何,將會成為壓垮巴黎氣候談判的最後一根稻草。開發中國家主張發達工業國是當今環境惡化之元兇,其有義務給予開發中國家足夠的資金以因應氣候變遷問題。相關要求包括一、每年一千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用於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減緩和適應;二、設立新的「損失與損害」機制,作為不及或無力因應氣候災害的脆弱與貧窮國,其災後重建工作所必須的資金來源,以及相關的賠償與補償。開發中國家認為相關的資金籌措與發放屬於發達工業國因歷史排放而須承擔之責任,絕非其「慈善之舉」與援助性質;但發達工業國則認為此舉將會造成財富重分配,並且隱含著「責任與索賠」的法律色彩,故不願輕易做出承諾。資金承諾的僵局及其背後的邏輯與算計,使得談判結果不令人期待。

一直以來,國際環境公約向來不單只處理環境議題,更多的是調和各國在環境惡果下凸顯出的經社發展差異,及其背後的倫理正義問題。上述三大議題已糾纏國際氣候談判近四分之一世紀,今日能否藉一份國際文件予以解決,或跳脫現有框架另尋他途處理,人類仍在嘗試。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助理)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