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兩岸與國際》催化「中國圈」與「美國圈」成形,習近平的下一步將會如何?

隨著明年大選後,國民黨可能的裂解與式微,而台灣的綠意更盎然,但北京的高姿態對台政策卻仍不動如山的狀況下,台灣的船身毫無疑問地應會更進一步駛離中國,而往親美的方向移動。

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隨著中國的崛起,不少亞洲國家一直處於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略選邊。近幾年來,尤其2012年六月、九月,菲律賓與日本分別與中國在黃岩島與釣魚台起了明顯而嚴重的爭端後,這種氛圍越來越濃厚。

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而北京的霸道與行徑越來越突出,讓存在於美中之間模糊而動態移動中的安全界線,日益明朗而固定化。9月3日中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調紀念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閱兵大典所掀起的肅殺之氣,又將這一條安全線更清楚地逼出來。閱兵後,中國內部民族主義更高亢,習近平的權力更鞏固,中國夢與亞洲夢的圖像也更清晰,而其對照出的美國圈也跟著應運而生。

閱兵後,中國內部民族主義更高亢,習近平的權力更鞏固,中國夢與亞洲夢的圖像也更清晰,而其對照出的美國圈也跟著應運而生。(路透)閱兵後,中國內部民族主義更高亢,習近平的權力更鞏固,中國夢與亞洲夢的圖像也更清晰,而其對照出的美國圈也跟著應運而生。(路透)

台灣置身其間,遭逢這種結構性推力的壓迫,也開始出現微妙的傾向,用學界習慣性的用語來描繪,我們幾可判斷,在這一次北京閱兵之後,在「大氣候」上,台灣更往美國的方向靠攏,而「小氣候」上,台灣更往遠離中國的道路前進

在大氣候上,這次北京閱兵原來劍指日本,簡直是場反日大遊行,但各種主客因素的激盪,最後上綱成為中美間的較勁。中國這次最期望美國參加,但美國並沒搭理。據消息引述,當天現場播報人員所用的詞彙,包括中國擁有「紐約殺手」的多彈頭導彈,有強烈反美帝以及以美國為假想敵的意味。這次大閱兵的邀請,來與不來,正可區分「中國圈」與「美國圈」的微妙的對立態勢。

在「中國圈」,俄羅斯總統普欽情義相挺,很顯目,北京官媒的評價是:中俄關係目前正在高水準層面運轉,進入成熟階段,不只戰略夥伴關係,而是「全面」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接著,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札爾巴耶夫、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寮國人革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朱馬里、塞爾維亞總統尼科利奇等提前抵達北京,給足面子,被媒體稱做「真鐵桿」,但濃厚友誼的背後,據說中國也同時給了不少銀子。

最值的關注的是,與美國經濟與安全關係緊密的韓國以及與美國關係漸入佳境、去年五月啟動大規模反中運動的越南,卻兩邊游走,韓國總統朴槿惠和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都出席閱兵,給予中國很大的溫暖。不過,北韓金正恩未出席,中朝原有的裂痕,是否會擴大,尚待觀察。

俄羅斯總統普欽情義相挺,北京官媒的評價是:中俄關係目前正在高水準層面運轉,進入成熟階段,不只戰略夥伴關係,而是「全面」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路透)俄羅斯總統普欽情義相挺,北京官媒的評價是:中俄關係目前正在高水準層面運轉,進入成熟階段,不只戰略夥伴關係,而是「全面」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路透)

在「美國圈」方面,德、英、日、菲等國家都由前總統或前首相代表出席,如德國前總理施若德、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菲律賓的埃斯特拉達,意味著這些國家重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但安全上還是採取與中國保持距離而向美國傾斜的態度。新加坡派已退休5年的前副總理黄根成代表參加,顯示向來與中國關係緊密的新加坡,也在浮動當中。

大氣候上,台灣被劃歸在美國圈;而小氣候上,兩岸關係有近一步地撕裂。

中國國民黨前榮譽主席連戰出席北京閱兵前,馬英九總統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皆曰不宜,並有強烈措詞,社會各界撻伐之聲不絕,但連戰還是選擇出席了。北京除了技巧性地避開抗日戰爭真相的討論,反向指責國民黨的小氣與失職,並為連戰此行撐腰,給予連戰極崇高的歷史定位。自去年九合一連戰的公子連勝文在台北市長選舉失利之後,這是連戰家族重新站起來的一刻,但也是台灣在面對北京少有的一次藍綠大團結。雖然隨著台灣總統大選的競爭,藍綠和解的氛圍是否會曇花一現。但,經過北京對抗日戰爭的扭曲與操作之後,「國民黨」與「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政治合法性,再次遭到嚴重灼傷。

而隨著明年大選後,國民黨可能的裂解與式微,而台灣的綠意更盎然,但北京的高姿態對台政策卻仍不動如山的狀況下,台灣的船身毫無疑問地應會更進一步駛離中國,而往親美的方向移動。

連戰出席北京閱兵前,馬英九總統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皆曰不宜,社會各界撻伐之聲不絕,但連戰還是選擇出席。(圖為第三次連習會,中央社)連戰出席北京閱兵前,馬英九總統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皆曰不宜,社會各界撻伐之聲不絕,但連戰還是選擇出席。(圖為第三次連習會,中央社)

當然,上述所描繪的「中國圈」與「美國圈」的對立並非全面的,也非一刀切,我們不能以冷戰思維來看待當前的國際與兩岸關係。但中國的崛起確實促使了這兩個圈圈的悄然形成,而北京閱兵更催促其及早現形。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處於這兩個圈圈的國家,還會因各自國家利益而有新的移動,但相對而言,中國要化解這種對立,需要比以往花更大的力氣。

兩大之間難為小,圈圈不是台灣劃的,能不選邊最好,但該選邊時,也由不得台灣。

然而,習近平的政治性格與情懷夾雜鮮明的政治爛漫與的高度的經濟務實,其政策並常彈性地遊走於二者之間。九月下旬的訪美行是習近平今年對外關係的總測驗,看來固然成果應該有限,但藉著包括伊斯蘭國、伊朗等安全問題以及六月下旬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和人文交流所達成超過310項的合約的再確定,要達到「穩定」美國關係,應是綽綽有餘。

而訪美後,面對明年台灣和美國雙雙進行總統大選的新形勢,習近平應會採取強化經濟務實來平衡或模糊化中國圈與美國圈的對立。如果這種推測離現實沒有太遠,那麼,未來台灣該如何面對?韓國與越南與台灣的國情與處境固然不同,北京對待台灣的思路也不一樣,但韓越兩國遊走美中之間以求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兼收的戰略智慧,卻值得我們去研究與深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