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張在新店市區的位置,可發現至今仍保有大片綠地(作者提供)
位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十四張,約位於新店溪右岸的中山、和平、中央里一帶,是新店區最早開發的地區。說到這裡的開發史,可以追溯回清代乾隆年間,當時這裡靠新店溪之便發展成為渡口,形成街市,古稱「店仔街」。之後陸續有陳家、劉家、林家、連家等四大姓在此開墾、聚居1。二戰結束,隨著許多國民政府軍眷、以及北遷求職者移入新店,加速了這個地區的開發,此時十四張周圍地區如七張、十二張等地均從農田轉為高樓林立之景象,而十四張被列為農業保留區禁止開發,儼然形成新店最後一塊綠地。也因此,這裡除了形成難得的都市鄉村景觀,亦留下了許多達200年以上歷史的建築,如福德正神廟「斯馨祠」、劉氏宗祠、利記公厝等。
捷運開發,敲醒了喪鐘
2004年時任台北縣長的周錫瑋,決定建設環狀線,並在十四張北側建設「十四張站」,此地終究走上了開發一途。直到2010年時任新北市長的朱立倫主打「三環三線」政策,「農地保留區」的開發限制被取消、2011年環狀線開始建設並強行開發十四張,位於捷運工地區內的古厝群、土地公廟或是農田等,不是被迫往別處遷移,就是面臨拆除的命運2。
原本處處皆是農田景觀的店仔街聚落,現已變為捷運工地(圖片來源:作者攝影)
此外,十四張南側區域也難逃開發的命運。配合捷運環狀線的建造,新北市政府亦在「變更新店都市計畫案」中計畫將工地旁的十四張南側區域劃定為「中央新村北側區段徵收」,預定在此處建造住宅區、學校、鄰里公園兼兒童遊樂場等設施3。現今,除了中間一小部分保留的「農業區」以及「和平社區」之外,十四張大部分地區已被政府強行開發。由於農業保留區的開發解禁,許多企業與建商早以紛紛「卡位」,欲將剩餘的農田劃為己有、建造大樓,傳統十四張聚落的未來走向可說是岌岌可危。
十四張土地概況。北側為捷運工地,南側為區段徵收,中間僅保有一小塊農業區以及和平社區(紅框處)(圖片來源:擷取自台灣百年歷史地圖─OpenStreetMap,2013)
政府、居民,屬於誰的「地方感」?
在九萬多坪的捷運工地內,包含舊有的「店仔街」聚落一帶,許多200年以上歷史的古厝均遭到拆除,而其中如劉氏宗祠、利記公厝及斯馨祠等,經過當地居民的爭取,政府也承諾會在捷運完工之後建造一座歷史公園,將原有的古蹟移至此重建。這樣的手法雖然保留了古蹟的面貌,卻衍生出了下列問題:其一,就算古蹟能夠利用工程技術拆除後重組,但也無法完整重現當時建造古蹟的精美工法,部分雕飾或圖像可能在拆遷過程中被毀損而無法挽救。其二,古蹟的存在代表了當地歷史的縮影,也賦予了這個空間歷史意義。當古蹟被遷至另一個地方,就失去了對於當地存在的意義,就居民來說,古蹟、農田、三合院等構築出共享的「地方感」,當舊有的生活與建築地景完全改變,就算能夠在他處得到類似過去習慣的感官經驗,卻完全失去了對於原生地域的意義與根深蒂固的情感,居民需要重新適應與定義這個空間、地景。除此之外,政府新建造的歷史公園,由於缺乏了在地性,因此構築出的地景終將無法完全代表過去的生活景象,這樣「再現」的地景,也難免是以特定的角度(如:政府、文史工作者)刻意呈現當地的歷史脈絡。
整件事情令人不禁想起「溪洲部落」的例子。當部落人民被迫拆遷至新建造的「原民文化園區」,除了要重新適應這個不屬於他們的環境、重新構築自己的「地方感」,同時這個原民文化園區也不一定能夠客觀地再現過去的生活環境。
都市邊緣地帶:和平社區現地觀察
「和平社區」是十四張僅存的聚落,為了在開發殆盡之前掌握一些對於現況的瞭解,我決定走訪和平社區一趟。
和平社區外觀(圖片來源:作者攝影)
騎乘腳踏車,從中央路一旁新闢的道路蜿蜒進去,即可抵達這個「被孤立的都市地景」。一走進巷弄中,就如同到了南機場公寓的狹縫之中,各種感官迎面而來:曬衣物濕氣、烹煮飯菜味、電視嘈雜聲、孩子嬉戲聲,還有說不上來的特殊氣味,各種交雜在一起。這裡幾乎沒有獲得陽光的權利,數十戶的居民就這樣宥居在狹小悶濕的巷弄中。
走出社區外圍便可發現,捷運工程就這樣硬生生地把社區與外界劃出了明顯的分隔,儼然形成一個被孤立的世界。遙望不遠處,豪宅林立的中央新村,與此地更形成強烈對比。
和平社區內部(圖片來源:作者攝影)
往旁邊小路一走,恍如又進入了時空隧道,蜿蜒的林間小路與磚瓦建築,一旁還有農田景觀,讓人誤以為踏入了山野小徑,再往前走即可見被鐵籬圍住的捷運工地。想必這方寸之地必是十四張僅有的農業保留地吧。
社區外圍的捷運工程。(作者提供)
與和平社區相隔不遠的中央新村。(作者提供)
農業保留區田間小路。(作者提供)
捷運工程鐵籬邊緣被迫拆除的民宅。(作者提供)
回不去的都市鄉村
過去曾經是廣大農田的十四張地區,如今卻已被大面積的工地所占據,而僅存的「和平社區」,內部卻呈現老舊、髒亂不堪的景像,外圍亦被怪手、鐵籬所包圍,儼然就是「飛地」(enclave),與周圍的地景形成極大反差。社區裡的居民就像是被政府勢力圍住了一樣,似乎也反映出了十四張居民的生活困境。
住在新店超過十年的我,回想小時候經過此地時總能聞到濃濃的青草味、聽見響亮的蟬鳴,更難得的是,雖然位在車水馬龍的遠東工業區旁邊,卻能吸收到新鮮的空氣。我還記得,當我有印象的時候,居民抗議的布條早已掛在田邊,當時的我還不知道居民的訴求究竟是什麼。如今,我終於明白了。看到往昔的農田變成捷運工地,除了看到地景的轉變,更看到了人民終究不敵公權力,與政府妥協的結果。
這是否又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想像呢?當自然環境遇上人為開發,政府終究選擇了開發。然而,我們這些在都市長大的孩子們,真的不需要綠地嗎?看著新店最後一塊綠地逐漸被怪手所吞噬,十四張的故事正反映出了社會權力差異的暴力,不論是政府之於人民,或是人類之於自然。
註解》
1. 張碧敏,2015。從大坪林地區土地公遶境看十四張的變遷。 localvoiceche.pixnet.net/blog/post/257724412-從大坪林地區土地公遶境看十 四張的變遷----,擷取日期:2015/6/30。
2. 施其陽,2012。十四張 新店大坪林即將消失的歷史聚落與原始綠地(上)。 http://e-info.org.tw/node/80829,擷取日期:2015/6/30。
3. 新北市政府。新北市新店中央新村北側附近地區段徵收開發案 計畫區介紹。http://xindian.land.ntpc.net.tw/index.php?action=planning&id=23,擷取日期:2015/6/30。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理眼GeogDaily:觀察/都市鄉村的悲歌:新店十四張重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