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梭
台中有位王老先生與妻結縭七十年,就算王老太太失智十餘年,依舊不離棄;雖然曾因照護壓力大到不堪負荷想輕生,還好申請看護後情況日漸好轉。老先生每天幫她按摩、擦臉、親吻、陪她說話、做復健,他說:「她跟我一輩子,我怎麼捨得放下她」。台北另一位王老先生,不忍妻子摔傷不良於行又受帕金森氏症所苦,在迷昏她後,將螺絲起子釘入頭顱致死;案發自首,有期徒刑定讞後責怪法官不判決死刑。羈押看守所近一年,老先生病逝看守所。
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擅於從現代人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探討社會議題,從冷血的屁孩殺人讓爸媽頂罪的《班尼的錄影帶(Benny’s Video)》,無法出走母親控制陰影過正常生活的《鋼琴教師(La Pianiste)》,不夠血腥卻很驚悚的《大劊人心(Funny Games)》,集體與階級暴力的《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然後是以哀慟手法表達另一種浪漫的《愛.慕(Amour)》。
麥可.漢內克從作品中探討社會議題,左起《班尼的錄影帶》、《鋼琴教師》、《白色緞帶》。(圖:IMDb)
喬治與安娜年邁後的生活簡單,一起外出散步,偶爾去聽場音樂會,在家用餐;鏡頭驀地翻黑後再繼續,安娜中風開始失智,喬治過去牽手相待的那個人已經慢慢地精神渙散。安娜從此只能看著琴鍵神傷,隨時間消逝連音符節拍都得遺忘,不管是貝多芬還是巴哈,甚至記不得最親愛的長相。
《愛.慕》(榮獲國際各項大獎。圖:海鵬影業)
每個人心底對「愛慕」的詮釋不同。
1900年,在巴黎麗茲池酒店(Hotel Ritz)American Bar擔任調酒師的法蘭克.紐曼(Frank P. Newman)將325杯英式及美式調酒酒譜整理出版《American Bar boissons》,1907年再版收錄了「愛慕(Amour)」這杯調酒。以義大利西西里馬薩拉酒(Marsala)、黑櫻桃蒸餾酒(Maraschino)與水蜜桃苦精(Peach Bitter),加進裝有冰塊的杯中攪拌冰鎮,濾冰後倒入雞尾酒杯,輕壓檸檬皮添附香氣再加入酒漬櫻桃或橄欖。直到1927年,被外派越南的法籍調酒師尚里波尤(Jean Lupoiu)編撰《370 Recettes de Cocktails》,其中「愛慕」酒譜提到加入苦精而不特別指定水蜜桃口味。
法蘭克.紐曼、1907年版與1900版的《American Bar boissons》。(圖:euvs.org)
這杯「愛慕」飄洋過海到了美國,禁酒令結束後的1934年,由紐約布魯克林的珍.羅伯.梅耶爾工作室(Jean Robert Meyer Studio)所出版《一飲而盡( Bottoms Up)》中,將 「愛慕」 的酒譜由馬薩拉酒改為雪莉酒、義式甜苦艾酒和少量柑橘苦精。1935年,曾在禁酒令時期(Prohibition,1920﹣1933年)經營Speakeasy酒吧(口耳相傳且隱密的酒吧,有時候進入還需要通關密碼,當初為了躲避禁酒令的取締,延伸出各式特色Speakeasy風格酒吧)的歐.布魯尼爾(O. Blunier)編寫《The Barkeeper‘s Golden Book》一書,把「愛慕」歸類到晚餐後飲用,並註明酒譜比例為四分之三的馬薩拉酒、四分之一的黑櫻桃蒸餾酒與2大滴(約莫6小滴)柑橘苦精。
《 Bottoms Up》、《The Barkeeper‘s Golden Book》與書內記載的Speakeasy酒吧 。(圖:euvs.org)
「愛慕」酒如其名,甘甜中帶著櫻桃及葡萄果乾滋味,隱約的蜜桃香氣流竄喉頭,簡單而美好。搭配酒杯裡的櫻桃飲用,則洋溢著青春燦爛;換成醃漬橄欖,就成為結縭白首,休戚與共的鹹甜甘澀。
「愛慕」以馬薩拉酒、黑櫻桃蒸餾酒及水蜜桃苦精調製。(圖:作者提供)
起源於1773年西西里島的馬薩拉酒與葡萄牙多羅區的波特酒(Port)、西班牙雪莉酒(Sherry)、葡萄牙馬德拉島熱熟成的馬德拉酒(Madeira)、與近期發跡的臺灣后里埔桃酒(樹生酒莊;從1959年開始種植釀造用葡萄)同屬加烈葡萄酒。到了十八世紀,市場充斥許多劣質與甜膩毫無口感的 馬薩拉 酒,因而被冷落銷聲匿跡近百年後,才逐漸於少數追求品質提升的酒廠努力下重建形象。義大利人說, 馬薩拉 酒是幫助沉思冥想之酒;多用於餐後小酌,搭配起士或巧克力品飲。著名的義大利甜點提拉米蘇(Tiramisù),最原始的配方即是使用 馬薩拉 酒沾溼手指餅乾而非現在的卡魯哇咖啡酒(Kahlúa)或蘭姆酒(Rum);還有出現於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裡的西西里島甜點﹣卡諾里起司捲(Cannoli)其酥脆外皮部份也加了少量 馬薩拉 酒增添風味(電影對白:「手槍可以留下,但卡諾里要帶走。Leave the gun, take the cannoli」)。
各類葡萄加烈酒,左起:波特酒、雪莉酒、 馬薩拉 酒、馬德拉酒、埔桃酒。(圖:wiki﹠樹生酒莊)
《愛.慕》以幾近震撼的方式提及安樂死議題,《春日光景(Quelques Heures de Printemps)》中的老媽媽最後選擇保有尊嚴地離開,《陪妳到最後(Stricken)》的癌妻用安樂死從容與眾人告別。沉痾久病的痛苦與死別的悲慟一樣難堪;如果身邊那個人已經不再記得你,不再能與你分享見聞,不再是當初的個性脾氣,不再是過去熟悉的面容。你還能不能夠執子之手偕老?
《愛.慕》、《春日光景》、《陪妳到最後》三部談到死別的電影。(圖:IMDb)
「去穿件外套。我快好了,等下一起出去吧。」
片頭與結尾被巧妙安排成一個循環,把起始與終點繞成圓圈,因為「愛.慕」,才能模糊生滅的界限。我想念那時候我們飯後,唱盤正播放舒伯特的即興曲,喝著用馬薩拉酒調成的「Amour」,閒聊彼此的日常生活。
只要有你在身邊,簡單,就很好。我好想念。
「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非議」﹣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