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無以酩狀》《凡爾賽拜金女》我們因而閒聊起巴黎或是革命

當初瑪麗皇后在凡爾賽宮後花園建農舍扮農婦,撿拾的雞蛋交給女侍清洗,還得先往羊身上的皮毛噴灑香水;現代人流行都市小農,種下幾株葉菜,這樣就算是體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回家洗澡再赴宴豐盛用餐。以前的荒唐換到現在就不那麼弔詭,每場革命(事件)都需要造神、需要英雄,也需要詆譭與攻訐目標。

縮梭

曾經執導過《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的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從日本都市拍攝到法國宮廷﹣《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講述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的大半輩子。關於皇后在各類史料上的毀譽,我們只能猜測或者從文獻裡拼湊;瑪麗的揮霍無度能不能夠燒起法國大革命的烈火?還是路易十六本身的政治無能抑制不住人民的怒氣?

這部電影本身不是史紀,對於當時國情並沒有全面深入探究,相信導演也無意重現歴史本文;倒不如純粹視為描繪一名少女被囿於深宮內的委屈。

有人說《凡爾賽拜金女》是導演蘇菲亞想替瑪麗皇后翻案。(圖:山水國際)

電影裡的凡爾賽宮實景和錦衣玉食是其中賣點,除了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獎以外,擺設的精緻糕點皆出自法國百年名店Ladurée(音譯:拉杜蕾)。1862年創立的Ladurée在巴黎及各處海外(包括臺灣)都設有據點,設置於香榭麗舍(ChampsÉlysées)大道分店,粉綠金邊的色調據說是瑪麗皇后的最愛;著名甜點則是各色鮮豔甜美的少女酥胸馬卡龍(Macaron)。

《凡爾賽拜金女》裡的甜點出自名店Ladurée。(圖:山水國際)

1789年七月14日,巴士底監獄暴動這天,後來被定為法國國慶,每年的閱兵儀式自凱旋門沿著香榭麗舍大道往協和廣場,那個曾經處決過路易十六夫婦倆的地方。

十四歲從奧地利霍夫堡遠嫁至法國凡爾賽宮,雖然擁有傾城絕色卻奢侈宴樂,法國大革命最後被以叛國罪送上斷頭臺時僅有38歲。要說上帝是公平,那麼祂賜給瑪麗美貌與率真,卻沒有給她智慧和恭謙;我們該怎麼從歴史上責難她?一來我們不是法國人且不夠熟悉背景真相,二來現在社會不也充斥許多好逐奢華的人。從路易十四遺下的經濟問題,路易十五後期生活糜爛,路易十六即便有所想法卻扼止不住眾怒與貴族勢力,終究引燃革命。

法國國慶的閱兵儀式自凱旋門沿著香榭麗舍大道往協和廣場。(圖:nbcnews.com)

香榭麗舍追溯至十七世紀時由皇室闢建的林蔭大道,在1709年才定名為Champs Élysées;Élysées一詞源自希臘神話Élysées Fields,意謂聖人及英雄的靈魂棲息之地。原為皇室所有的香榭麗舍在法國大革命後成為公眾財產歸屬巴黎市府;之後商店、餐廳、飯店(如之前提過的喬治五世四季酒店)等林立,光是一條香榭麗舍大道上就設有多個地鐵出口,從而發展成現今壯麗的繁華。

1906年,法國法律開始規定商店週日不得營業;當時工會為了保護勞工權益施壓政府,並考量教徒週日做禮拜習俗,官方因而被迫規定星期天為休息日。除特定商店外(如博物館),大部分商家被禁止週日營業,一年最多有5個週日可營業,違者將被罰款。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的Louis Vuitton為此在頂樓設置小型博物館,所以能可在週日繼續接待觀光客。不過,在2015年法國下議院再度鬆綁百年歷史的《勞動法》(馬卡龍新法),將週日營業天數從5天增加到12天。

法國印象派畫家安托萬.布蘭查德(Antoine Blanchard:1910﹣1988年)筆下的香榭麗舍。(圖:wiki)

1930年,由倫敦薩伏伊酒店調酒師﹣哈利.克拉多克(Harry Craddock)編撰的《The Savoy Cocktail Book》收錄以香榭麗舍大道為名的調酒。選用法國干邑白蘭地(Cognac)加入同樣來自法國的夏翠絲藥草酒(Chartreuse)、偏甜檸檬汁、安格式苦精(Angostura bitter)搖製而成。白蘭地的果味及辛香,搭配夏翠絲的草本口感,酸甜之間餘韻彷若溽暑的傍晚,漫步於香榭麗舍的《奢侈、寧靜與享樂(法國插畫家桑貝所著繪本)》。克拉多克並未特別指定使用綠色夏翠絲(酒精濃度55﹪)或黃色夏翠絲(酒精濃度40﹪);在西雅圖的Zig Zag Café調酒師﹣穆瑞.斯坦森(Murray Stenson)及紐約PDT酒吧的吉姆.米漢( Jim Meehan ),都偏好使用口感較強烈的綠色夏翠絲調製「香榭麗舍大道」。

依照紐約PDT酒吧的酒譜,使用Hine干邑白蘭及綠色夏翠絲調製的「香榭麗舍大道」。(圖:作者提供)

將白蘭地替換為琴酒,減去苦精並加入黑櫻桃蒸餾酒(Maraschino),便是1920年代從底特律運動俱樂部(Detroit Athletic Club)發跡,以自製浴缸琴酒(Bathtub Gin:以中性烈酒直接浸漬杜松子、香料或柑橘類果皮,過濾後裝瓶使用。因為昔時會使用浴缸大量泡製因而得名)調成曾經蔚為流行的經典調酒﹣「遺書(Last Word)」。巴黎路易十六廣場前的瑪麗皇后雕像基座,刻有她在臨刑前留給孩子們的遺書內容:「不要為父母的死報仇,長大後要互相幫助」;當中提及自己為曾犯下的錯事感到懊悔,向上帝祈求寬恕;冀望所有無意間為他人帶來的困擾能獲得原諒。

巴黎近郊聖德尼教堂內的路易十六及瑪麗雕像。(圖:wiki)

將夏翠絲藥草酒替換為柑橘酒,少掉苦精,即為來源眾說紛紜,以白蘭地為基底的「側車(Sidecar)」。「香榭麗舍大道」就像是「側車」混搭「遺書」,雖然清爽卻能感受到歴史在巴黎城區裡的時序脈動。

發生於1789年七月14日的巴士底獄暴動。(圖:history.com)

從香榭麗舍大道經過位在西堤島的聖母院到巴士底獄,現在的巴士底獄遺跡除了觀光,儼然已是民主抗爭運動的聚會所在;當初臺灣太陽花學運時,200多名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中華民國籍人民與其法國親友便聚集在此示威抗議。人民對於自由與民主的追求,不管任何時空背景都是大同小異;民怨的盲目、官員的貪腐、激進或吞忍都太過。

百年後,開始有學者替瑪麗翻案,重新描繪她的個性生平;我們太習慣被隻字片語遮蔽煽動,仇視謾罵永遠比肯定欽佩來得由衷。當初瑪麗皇后在凡爾賽宮後花園建農舍扮農婦,撿拾的雞蛋交給女侍清洗,還得先往羊身上的皮毛噴灑香水;現代人流行都市小農,種下幾株葉菜,這樣就算是體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回家洗澡再赴宴豐盛用餐。

以前的荒唐換到現在就不那麼弔詭,每場革命(事件)都需要造神、需要英雄,也需要詆譭與攻訐目標。

瑪麗皇后為了想體會農家生活,在凡爾賽宮後花園蓋農舍。(圖:wiki)

政府推廣種植可食地景,利用露台闢建都市農園。(圖:記者賴筱桐攝)

不是因為這樣不好,而是希望能夠更好;所以邀請你們舉起這杯「香榭麗舍大道」一起反省思考。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法國大革命犧牲者.羅蘭夫人

(自由評論網提醒您,未成年請勿飲酒,酒後請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