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郭老師的跑步教室》肌內效貼布是真有效還是噱頭?

專業運動選手,尤其是田徑選手和籃球球員在出賽時會在身上肌肉貼上藍色的貼布,近年來,許多業餘跑者或運動者也開始使用,貼布形狀多樣化,色彩也繽紛起來,到底身上貼這些只是神氣,還是真的有作用呢?

郭豐州/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技術委員

過去偶見專業運動選手,尤其是田徑選手和籃球球員在出賽時會在身上肌肉貼上藍色的貼布,近年來卻已見到許多業餘跑者或運動者也開始使用,貼布形狀多樣化,色彩也繽紛起來,到底身上貼這些只是神氣,還是真的有作用呢?

多年前引進肌內效貼布的鄭大哥跟我講貼布原理的時候,老實說,我實在半信半疑,大概從小被沙隆巴斯類藥膏貼布觀念綁架了,實在懷疑這種上面沒有塗藥的貼布,居然會有療效?!還能增加運動表現?該不會是因為心理作用吧?

肌內效貼布是日本Kenzo Kase醫師在西元1980年發明,一開始以布及漿糊為原料製造。經過不斷製造技術改良,新一代的肌內效貼布已經兼具透氣性、運動後不需去除,使用者可以洗澡,貼布可以維持兩三天,除了運動之外,日常生活中問題,諸如落枕、新生嬰兒媽媽手等肌肉肌腱問題都可以應用等優點。它的主要設計原理是:

新一代的肌內效貼布已經兼具透氣性、運動後不需去除,使用者可以洗澡,貼布可以維持兩三天。(圖:蔡忠憲復健師提供)

(1)在貼布上有特殊凝膠紋路設計,貼在皮膚上會因此拉起皮膚,加速裡層肌肉的組織液流通,具有消腫,止痛的效果。

(2)貼布本身具有彈性,幫助肌肉收縮做工,也就是利用貼布產生的彈力,讓動作更輕鬆做得到。

在貼貼布時,利用拉扯貼布的張力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當強力張力時可以矯正姿勢,進一步可以固定關節,例如應用在腰椎側彎矯正。中度張力時幫助肌肉做工,讓動作更順利,支撐軟組織、重整疤痕,應用在促進運動表現或者外傷復健,當貼貼布時不拉扯,直接貼上去的時候是利用貼布的自然張力,具有放鬆肌肉筋膜,引流腫脹淋巴液效果,適用在當有運動傷害腫脹,或高強度運動後需要放鬆恢復的時候。不同的張力有不同的效果,不知道原理亂貼沒有效果,甚至有反效果。

匝貼步驟一。(圖:蔡忠憲復健師提供)

匝貼步驟二。(圖:蔡忠憲復健師提供)

方向也很有關係,貼錯方向,本來是要幫助肌肉收縮,反而阻止肌肉收縮,會讓動作更吃力。因此,想利用該貼布,需要具備專業知道才能發揮效果。專業運動員有訓練師可以負責匝貼,一般市民運動者只能去復健診所找受過匝貼訓練的復健師服務,但是畢竟每次都要去復健診所報到並不方便,因此近來開了不少講座,指導運動者自己貼貼布,針對自己的運動需要學習自己匝貼。

針對跑步者應該學會的匝貼技術包含:

1. 足部:防止或治療跑者最害怕的足底筋膜炎、踝關節扭傷腳(翻船)、拇趾外翻、前腳掌的趾蹠滑液囊腫、腳板內側伸趾長肌與肌腱。

避免腳踝扭傷匝貼方式。(圖:蔡忠憲復健師提供)

2. 小腿:可治療阿基里氏腱發炎、小腿前面脛骨前肌肌腱炎,防止小腿抽筋。

預防小腿抽筋匝貼方式。(圖:蔡忠憲復健師提供)

3. 膝關節: 內外副韌帶、前後十字韌帶發炎及跳躍膝(膝蓋前面髕股肌腱炎)、跑步時防止髕股左右移動等。

膝關節匝貼方式。(圖:蔡忠憲復健師提供)

4. 大腿與臀部:膝蓋上方的股四頭肌、腿後肌痠痛及後膝關節囊受損。臀肌拉傷、腰背痠痛。

大腿四頭肌匝貼步驟。(圖:蔡忠憲復健師提供)

5. 上半身:肩頸痠痛(後頸的斜方肌)、肩部旋轉肌。

另外還可以順便解決生活上小困擾,諸如:腕隧道症候群(電腦打字過多或拿鍋鏟過重導致)、新生嬰兒媽媽手、落枕、及板機指等。還有類似產品要認識的是白貼,它專為固定(關節)或防護(撞擊)使用,例如前者應用在打籃球防止翻船,導致踝關節急性扭傷,後者應用在排球員防護手指吃籮蔔干或美式足球員身體激烈碰撞防護用。它不像肌內效貼布有彈性,也沒有透氣性,運動後立即需要除下。

使用時肌內效貼布必須在運動比賽前一天就貼,貼布才能緊緊附著在皮膚上,比賽當天再貼,時間太短往往不易貼牢,又立刻開始運動,貼布無法黏著在皮膚上,匝貼前流汗或塗藥都不行。由於產品專利期已過,目前台灣市面上已經有數項貼布產品可以購買得到,單價最高的是美國貨KT 貼布,七百元左右一卷,它是事先剪好的貼布,中等價位的是日本的肌內效貼布,一卷價格約400元,國內的復健師和訓練師使用這產品最熟練,單價較低的是國產的給力貼,單價約350元,都可以在網路上可以方便地買得到,但是要能發揮作用,還是要去學習,瞭解原理,練習匝貼技術,並且經常練習使用。

肌內效貼布已經是我的運動大包包裡必備的產品,隨時幫自己或者跑友匝貼,看著跑友體驗到貼布立即發揮作用,樂得笑開懷時,我也為自己的匝貼技術有持續進步感到欣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