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選冷門、走舊路 僵化的論文審查制度

◎和美

高教工會近日指出,以投稿論文做為教師升等標準,容易導致學術研究抄短線,同質化。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近日在台演講時,批評期刊審查制式化,有前瞻性的論文,反而無法刊登。

期刊、學報審查有二道關卡:第一,由兩位匿名的校外專家審查匿名的投稿者。第二,編輯委員會檢視校外專家的審查意見,依此決定刊登名單。這過程未必是匿名,投稿者的人脈、頭銜等非學術因素,都會影響評比。這種審查制度下,有兩類論文容易凸出。一類是冷僻、少人研究的題目,但冷僻的題目是否代表有研究價值,或者只是求新奇?另一類是,延續舊題目,但躲在前人典範的保護下,作者的功勞,不過是換一點新材料。但假使新材料的論證結果,仍和既有典範相同,那新材料的意義何在?

期刊、學報審查有二道關卡,這種審查制度下,有兩類論文容易凸出。(資料照,記者吳岳修攝)

而有一類論文最容易被排擠:延續舊題目,但把前人的說法紮紮實實地檢視一次,提出修正,甚至反對。這種論文,挑戰既有的學術典範,即使證據充足,也很容易被外審專家勾選「修改後刊登」,無法獲得「推薦刊登」,又或者在審查意見中被批評得最多。在最後的編輯會議上,更不討好,一方面題目不夠新穎,不如冷門題目討巧,編輯委員會議只有短短兩個小時,往往未讀全文,看不到文章中對既有典範的修正,只看到該篇論文被外審專家批評之處甚多。這種形式化的審查流程,導致大家都求安全,不是走老路,就是選冷門,對現有學術典範的修正之說,往往要下極大功夫,卻不易受青睞,但這往往是極重要的議題。

再者,現行審查制度,缺乏雙向溝通的管道:為何不將審查意見先寄給投稿人,給予至少一次回應的機會?之後將原論文、審查意見、投稿人的回應一併放置期刊、學報的電子欄,既不增加刊印經費,又可達成雙向溝通。也較能防杜匿名審查下,不負責任的審查者。

現今期刊、學報僵化的審查制度,只能複製出無數相同的論文 ! 對既有典範的修正,不新巧又不討喜,往往被忽略!

大學兼任講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