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Outside》抑鬱症患者專用的Facebook

Koko是一個即將推出的手機應用程式,目的是讓抑鬱症患者可以透過網絡上的群眾幫助(Crowdsourcing) ,去得到一些認知行為技巧,以及改變思想上的一些「錯誤」(bugs)。

Sophie Chan

Koko是一個即將推出的手機應用程式,目的是讓抑鬱症患者可以透過網絡上的群眾幫助(Crowdsourcing) ,去得到一些認知行為技巧,以及改變思想上的一些「錯誤」(bugs),而整個設計是由一個MIT學生 – Robert Morris的一個實驗而成。

Robert Morris 在矽谷長大,但他唯一有興趣的是人的想法,所以大學時修讀的是心理學,後來才到MIT讀博士,研究如何讓保持精神健康這概念更易被大眾接觸,而實驗性社交平台Panoply是Morris在MIT時的博士論文其中一部分。

Panoply 是一個為患有抑鬱症人士所做的社交網絡,在Panoply,用戶網絡可以幫助對方以更好的方法去重新演繹那件事。

Panoply 是一個為患有抑鬱症人士所做的社交網絡,當中一共有166志願者被邀請參加。當Facebook在你要發佈時問的是「你在想什麼?」,Panoply問的是「你怎麼了?」(What’s wrong?) 用戶會被要求描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例如:她剛剛失去了工作),然後再嘗試量化是什麼讓她心煩意亂(例如:這可能意味著她令家人失望,或是憂慮自己可能不會再錄用)。這個過程的關鍵是要讓他們可以大聲的闡明自己的想法,而在Panoply 的其他人就可以幫助這些用戶解決他們想法上的「錯誤」(bugs)。

Morris表示,有些人在失業的時候會走進死胡同,同時抗壓較好的人就可以反彈回來,這兩類人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到底是如何傳釋。而在Panoply,用戶網絡可以幫助對方以更好的方法去重新演繹那件事。舉例來說,被裁員可能只是一個新的機遇的開始,也可能反正一向都不喜歡她的工作。

在 Panoply 工作時他發現,相比起其他都是針對抑鬱症的軟件,精神壓力較大的人和抑鬱症患者在使用 Panoply 後感覺更好。因此,Morris 現在正利用Panoply 背後的理念,將它融入到一個 iPhone 應用程式 Koko,並且應該會在秋天推岀。

Morris 現在正利用Panoply 背後的理念,將它融入到一個 iPhone 應用程式 Koko,並且應該會在秋天推岀。

至於為什麼選擇手機應用程式,Morris 認為最大的挑戰是讓每個希望收到回應的人,或是給予心理健康建議的人都可以保持聯繫。Morris說:「要善於給予有用的建議,或者想法上變得更健康,你都必須去實踐去練習,就像是減肥和鍛煉。」 手機應用程序鼓勵人們可以多用,隨時隨地都就可以花幾分鐘在Koko練習積極思考。這樣做也可以改變一些追求心理幫助的不好感覺:因為手機在本質上是一種比你的電腦更私人和個人設備。

對Morris 而言,他並不擔心現在的應用程序到底如何賺錢, Morris 希望做到的就是可以幫助人,並找出如何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企業的道路。

KOKO 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它已預吿應該會在秋天發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utside: 抑鬱症患者專用的Facebook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不妨給個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