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彥霖
香港大學擬於二○二二年起,強制學生前往中國交流學習,副校長何立仁發表「不想去中國,不要讀港大」言論,引發爭議,港大學生會民調指出七十八%學生反對強制前往中國交流,何立仁雖已公開致歉,但類似的敏感事件在佔中清場後不斷發生,仍在香江餘波盪漾。
香港素以國際接軌、英語教學以及排名指標做為高等教育的優勢,但「回歸」後顯然從國際化成為「中國化」,每年中國學位生就讀比例增加,即使自費就讀,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仍需從公帑撥付資助金,現今香港各大專院校紛紛前往中國合作辦學、設立分校,教育資源也跟著政治一起「回歸」。
以香港大學二○一三至二○一四年統計資料為例,不包括短期交換生,港大全體國際學生,來自中國的,大學部五十.六%、修課式研究生七十.九%、研究式研究生(需寫論文)更高達八十一.八%,港大所有國際學生就有六十五.二%來自中國,來自紐澳、歐美非等地學生卻不到二十%。
北京在太陽花及佔中之後更加重視「青年」工作,派駐香港的中國辦事處「中聯辦」設有青年工作部,平常辦理許多到中國考察旅行的「統戰團」,在台灣這類活動在大專院校也經常可見,只要自付機票,食宿旅遊由中方招待,從青年教育著手統戰。而香港特首梁振英更在施政報告公布要用港府公帑資助學生前往中國實習交流,偏廢香港做為國際都市的優勢。
佔中發生前,筆者曾有機會在港大訪問發起人之一的戴耀廷教授,其透露在開始籌備佔中爭取普選的活動時,就知道有校方高層被施壓,要求約束處理其言行,雖戴耀廷已獲終身職(tenure),但政治力已然介入校園;而前段時間港大副校長遴選,獲得多位院長推薦的陳文敏教授,也身陷支持佔中運動而落選的爭議。
許多人重視中國市場潛力,香港做為中國政權下的經濟體,需維持良好互動,卻逐漸犧牲自主權去討好中國;而當香港放棄國際化而邁向中國化,當教育成為強制而失去選擇,原有的特色及優勢是否能繼續保存,值得深思。
(作者曾為香港大學台籍交換學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