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團體日前聚會,席中對小英政府的經濟表現甚多批評,直言拚經濟做得不夠,並且建言勞基法應及時修法,解決一例一休的負面效應;與此同時,全聯總裁徐重仁一席批評年輕人太會花錢、愛玩、不肯打拚的談話,亦引來世代之間的爭議,網民砲轟老一輩,彷彿那是一個把便宜佔盡的繁華世代,而現在的年輕人缺乏成就與出路,只因生不逢時。
這些爭議與批判都來自同樣的源頭,即台灣經濟成長下滑、停滯導致的低薪與就業困境。事實上,在台灣締造經濟奇蹟的年代,經濟成長率平均是兩位數,曾是開發中國家發展典範,但近年卻每況愈下,至陳水扁總統時期平均經濟成長率已降到四.八%,但仍高於全球平均經濟成長四.五%,再到馬英九總統任期,平均經濟成長再降到二.八%,不僅低於全球平均三.三%,更幾乎在四小龍中墊底。何以淪落致此?行政院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直言,薪資會倒退回十六年前水平,就是因為製造業出走、產業人口減少,導致經濟欠缺成長動力。尤有甚者,台灣已經把出口競爭力拱手讓人,製造業外移後,只剩下薪水較低的廠區及產業。對比台灣產業外移與經濟成長的軌跡,確實可以得到如此結論︰製造業外移是成長下滑、低薪與所得停滯的元凶。
綜上可見,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方可促進成長,改善低薪困境,而增加工作機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吸引製造業回流與增加國內投資,才能把流失的工作找回來。其實,製造業回流與擴大民間投資,當前的主客觀條件甚佳,幾乎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人和部分,經濟成長呈現下滑趨勢已近二十年,多數民眾受困於工作貧窮、出路有限與沉重的生活壓力,普遍期待改善經濟,成為政府推動法規、制度改革與產業變革的支持力量;天時方面,則有國際景氣好轉,以及我西進企業正遭到中國產業轉型與查稅的雙重夾殺,回流台灣變成可行的生存策略;地利則是,台灣製造能力強,產業鏈完整,創新能力雖稍嫌不足,但全球市場幾大創新商品的供應鏈,台灣仍居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例如台積電、大立光。在這個地氣上,若是產業政策方向正確與民間製造能力得以發揮,台灣產業不難與全球創新產業接軌。而這是台灣經濟復興,再度邁向高成長的契機。
然而,小英政府這方面的努力顯然不足,「五+二」創新產業、新南向,大抵是一幅只見輪廓、缺乏細部規劃,只能遠觀不能近看的經濟發展藍圖,執政至今,仍停留在政策宣示階段。尤有甚者,政府似乎比較著重創新產業的扶植,對於以租稅、法令、環保、土地、融資等政策手段促成既有產業的轉型,提高其附加價值,則動作有限。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建言政府應該幫助企業解決水電與環保障礙,而工商界屢屢提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凸顯台灣投資環境正極速崩壞。遺憾的是,這些顯然不是政府的當務之急,追求社會正義、轉型正義、推動社福,以分配為內涵才是核心政策。然而,成長才是解決低薪的良藥,缺乏成長動能,卻講求分配公平,無異在現有的泥淖中打滾,只會製造更多的對立與失序。以成長為目標,吸引製造業回流與擴大產業投資,方可增加就業,提升所得,幫助台灣掙脫困境,向上提升,化解世代矛盾。
台灣經濟今年明顯轉好,已有研究機構上修全年經濟成長至二%以上,景氣已由「微溫」轉為「升溫」,但這一切卻非來自政府的導引與努力,而是隨著國際景氣復甦而復甦。基本上,從馬英九時代之後,台灣經濟已成為一種「看天田式經濟」,即成長出於政府的作為者少,依附國際大環境者多。小英總統上台不到一年,仍有充裕時間與資源化被動為主動,確定以成長為施政優先價值;有了成長,民怨舒緩,解決分配問題,將可水到渠成,當前一切難題也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