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捷通車的效應,再度呈顯鐵道交通的重要性。系統化發展應該是活化地域的交通視野。政府也已開展多項鐵道交通政策。
高鐵、台鐵、城市捷運(或包括機捷)是台灣現已形成的鐵道交通系統。但系統上仍止於平行。高鐵和台鐵(除台北、南港、板橋三站)並非真正的系統化,高鐵與台鐵站距大,確實阻礙了系統性發展。
在高雄之外,台中是最先注意到發展鐵道交通系統的首都外城市。特別為應運縣市合併而形成的大台中市,以「山手線」概念構想的路網連結,描繪了新的地域交通形貌,顯示台灣地方政府的新交通視野,值得期待、鼓勵。
從公路主義發展到鐵道主義,考量到台鐵沉疴的活化、再生、振興,不只是救濟方案,也是交通視野的突破。西岸從北到南,台灣的縱貫在各地域具有樞紐條件;東岸的花東軸線也是。
從北到南,是否可以從五大都市台鐵的縱貫樞紐,形成地域鐵道交通路網,在台北、台中、高雄已發展的捷運系統擴大形成不同地域的鐵道圈?這不只是交通發展的突破,也是台鐵再生的一種。
譬如:在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五個不同地域生活圈,除已成中心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也成為中心。以現有台鐵車站為中心點,將車站及腹地構築為兼具辦公、購物中心、旅館的綜合商業設施,並發展包括捷運、地面電車的鐵道路網,徹底改變地域人口依賴摩托車、自用車的自力救濟現象,並活化舊都心。
台灣的交通建設必須有結構性的改變。這不只是物流,人流的處理問題,也影響到台灣的社會構造。交通問題造成的國民自力救濟與疏離化也將獲得改善。
台鐵困於睡夢中巨獸的沉重,仍見員工只執著於堅持是公務人員的利己主義,反對公司化,未免太過短視。以台鐵的五大樞紐站腹地發展出五個新公司,納入民間資金、募股上市,讓國民也參與。台灣要有許多新視野,這也是一個面向。
地域活化,要從改善交通做起,地域鐵道交通是一個新局面。拯救台鐵,要有新思考、新方向,地域活化才能共榮。地小人稠的台灣,從公路主義轉向鐵道主義的平衡,是一種必要的選擇!(作者李敏勇,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