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攝影大師羅伯.卡帕說:「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此話套用在研究上也能成立!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兼任研究員,為深入道教文化,他拜師成為台灣少數的「道士教授」,更在收藏民俗文物過程中,逐步擴展道教研究的邊疆,讓理論與實踐同軌並行。
學術界做道教硏究的較少,所以我既要勤看經典、讀歷史文獻,還要四處調查探訪,就會花費很多時間。
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如果你不拜師,道士有很多事情是不外傳,或是他人很客氣,只跟你講一部分。當你成為弟子後,他們才會跟你分享更深入的東西。
我在南部調查時有緣遇到的師父,在日本時代曾到東京大學留學,卻遭逢戰爭,而輾轉回到台灣後想謀個職位,問題是他雖然聰明、漢學基礎也好,但國語不通、當公務員卻被排擠,只得回家接家業做了道士。
早期的道教學者大多是法國人或日本人,台灣本地學者特少,我和他認識後相談甚歡,他高興看到有台灣子弟來作調查,就說:「既然你想道教的調查研究,就要有參與感,先要入門成為弟子。」當時希望自己也能有機會深入道教文化的堂奧,增加一些實踐經驗,就答應拜師入門。
成為道士後,真的獲得許多珍貴的行內資料,也問到外人不方便知道的訊息。
舉例來說,新廟落成後,為求安鎮就會在內壇作「安五方真文」, 我發現與「五嶽真形圖」有關,都是作為安鎮之用,藉此得知「五嶽真形圖」不只是歷史資料,到現在還可以活用。如果不具有道士身份,就只能在研究室讀經典想像,而無法真切地驗證經典、文獻。
研究確實是無止境,當自己懂得越多,問的問題也就越深入,不僅可以和《道藏》配合,也發現書上並未收錄的新題材,將它寫出後就可與學界、社會分享。
學術就是天下公器,經過眾人不斷努力,道教領域就會越來越豐富。
因為我擁有學者和道士的雙重身分,既廣泛閱讀經典,到廟中訪談其他道士,也會被問到儀式背後的宗教知識或義理,彼此之間就可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道教和民俗有時會被混在一起,因此我的收集領域就越來越廣,在過程中逐漸玩出興趣。雖然作為研究人員薪水固定,其實無法購入昂貴的名家畫作,就只能玩一些民俗文物,但我既然擁有研究的專業背景,就能花費較少而找到所要的文物,也能從中發現歷史典故,就會找到更多的收藏、研究樂趣。
高深的學術研究跟通俗知識之間,是可以互動並存的。
事實上每張圖都各有故事,故事底下藴合人生哲理, 同一幅畫,不同人看也就有不同的體會。
她有特殊的能力,所以對宗教研究所有興趣,但上過蔡教授開的伊斯蘭教課後,覺得自己提供的服務已經夠了,所以就改信了伊斯蘭教,那能力也漸漸隐藏起來。之前也曾看到她寫的書,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故事題材。
之前有些電影拍攝前,會來問關於通靈的事,也有媒體作靈異的節目時,會來問一些問題。在調查的過程中,久而久之多少就會了解這些神秘現象,但我覺得學者講話要負責任,所以我的態度相對謹慎,回答也比較含蓄。
有名的三峽祖師廟,上面的畫偏於現代風格,幕後設計的推手就是李梅樹。如果保安宮代表的是傳統的民俗藝術,三峽祖師廟就代表台灣學院畫家的投入,當地附近還有李梅樹紀念館,就展出許多珍貴的畫稿。
想看文物的就可以找古蹟級廟宇,像我喜歡研究儀式,就會到新蓋廟宇慶成醮中,研究相關的儀式。
去年(2016 年)我曾幫奉天宮的百年大醮,組隊作儀式紀錄,因為宮廟新蓋或增建完成後,就會舉行「慶成醮」謝土慶成祈安,一方面對施工順利表達感謝之意,一方面是因蓋廟動土而會破壞土地生態,所以就要鄭重地向土地謝罪。
往深一層看,建醮儀式的背後都有宗教理論的支持,一個地方蓋一座廟 ,等於重新建立一個中心點;從道教哲學來看,就像道家所寓言的,混沌既被破壞後,長出五官眼睛鼻子等,代表混沌已死。故在儀式中吃素身齋、心齋,封山禁水而不能殺生,在這段時間回復自然,希望象徵環境重回混沌狀態。
人類所有活動都很複雜,可以從各個層面來分析,這就是我要去做田野調查的原因,但如果我沒有閱讀學術經典,也看不出其意義,兩者可以互相補足。
採訪編輯|劉俊佑(生鮮時書)
美術編輯|張語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故事 為了鑽研道教精髓,他親自入行拜師成為台灣少數的「道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