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漫遊藝術史》「豕.者.月.旁.月.光」的藝術天賦?!

豬膀胱能有什麼藝術天賦呢?看到這個題目,所有人都會問:這甚麼鬼啊!其實豬膀胱「可以撐開成薄膜」這個性質,不僅讓荷蘭小朋友們過年娛樂,更讓它在繪畫史上發光喔!

◎木木日安、吳方正

看到這個題目,所有人都會問:這甚麼鬼啊!好吧,我想說的是豬膀胱,只是不好意思說那三個字。俗語說: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你想得到有「豬」這個字的詞語多半是負面的。說人是豬,會被告公然侮辱。至於「膀胱」,這個高速公路塞車時會讓人夾著大腿跺腳的器官,感覺上只有出清內容時的解脫,缺少口腔或胃部塞滿之際的快感。

其實,豬帶給人們非常多的快樂,第一個快樂中外皆然,就是吃了牠(好殘忍啊!( ´•̥̥̥ω•̥̥̥` )):東坡肉、梅干扣肉、蒜泥白肉、咖哩豬排…(可惡,想吃)。但是,咦?豬膀胱呢?其實,黑白切攤子上的小肚就是,但「黑白」兩字足夠說明勉強的程度:月底花光了22K勒褲帶,將就著切點小肚黑白吃,沒橫紋肌至少還有點平滑肌嚼嚼。而我,就是想幫豬膀胱翻盤一下。它在身體位置有點low,但藝術天賦之高可是超乎想像!

豬膀胱能有什麼藝術天賦呢?第一個是它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性格,讓它被拿來做膀胱風笛(bladder pipe)的氣袋。風笛的基本構造包括吹管(blowpipe)、氣袋(pipe bag)、控制音調的旋律管(chanter)以及數量不等的單音和音管(drone)。風笛通常以動物皮革縫製氣袋,演奏者以十指控制旋律管,抱著氣袋施壓,笛音便可不因演奏者呼吸換氣而中斷。膀胱風笛只是以膀胱為氣袋,比較小,演奏者可也騰不出第三隻手來壓氣袋,這暗示了膀胱的彈性優勢。早期有些風笛沒有單向閥門,吹奏者吸氣時得用舌頭抵著吹管,以免吹進氣袋的空氣倒灌到嘴裡。欸—欸—欸,吹膀胱風笛技術不好還有點噁哪!有不少人說聽風笛演奏讓人想尿尿,難不成膀胱氣袋的視覺暗示?

十三世紀下半,在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十世 (Alfonso X of Castile, 1252-84)贊助下編纂了一部以中世紀加利西亞語(Galician)抄寫的《聖母頌歌集》(Cantigas de Santa Maria)。《聖母頌歌集》內含420首記譜詩歌,並附有多幅描繪樂師演奏樂器的插圖,其中之一演奏的就是膀胱風笛。德國巴伐利亞地區梅明根城(Memmingen)的聖母教堂拱圈上,也有一幅1460年前後描繪天使吹著膀胱風笛的壁畫,天使鼓脹的雙頰呼應著膨大的膀胱氣袋。這兩個例子裡的膀胱風笛都是沒有和音管的簡單風笛,但它的樂音可以獻給聖母瑪利亞,顯示神聖殿堂對卑微的豬膀胱沒甚麼歧視。

《聖母頌歌集》中,樂師演奏膀胱風笛的插圖。cantiga 250, Cantigas de Santa Maria, E Codex, El Escorial.

德國巴伐利亞地區梅明根城聖母教堂,一幅1460年前後描繪天使吹著膀胱風笛的壁畫。 Bladder pipe playing angel Frauenkirche, Memmingen, Germany about 1460.

另一種膀胱樂器—膀胱膜鼓(rommelpot)——就比較尷尬了。和風笛一樣,這種平民樂器也是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名稱各異。膀胱膜鼓屬於膜鳴樂器(Friction idiophones),作法是把豬膀胱繃在作為共鳴箱的罐子上,中央插上一根棍子,拉動棍子震動膀胱薄膜發聲。這種樂器製作起來幾乎不花銀兩,演奏技巧也簡單到無須拜師學藝。但是…但是…,說實話,還真不容易找到這麼難聽的聲音,我都不曉得是不是還該叫它”樂”(ㄩㄝˋ)器了,不過,膀胱膜鼓可是十足的”樂”(ㄌㄜˋ)器。老布魯各(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c. 1525-69)在1559年所作的《嘉年華與四旬齋的爭鬥》(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裡,帶領嘉年華隊伍的是一個坐在酒桶上的胖子,他頭頂著塊肉餅,手持串了豬頭、烤雞和香腸的烤肉叉當武器,旁邊助陣的就是一個演奏膀胱膜鼓的乞丐。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局部), 1559. Oil on oak, 118×164 cm.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佛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 1582-1666)在1618-1620年間所作的《膀胱膜鼓鼓手》(The Rommelpot Player)裡,六個小孩圍繞著演奏者,這是說只有小孩能欣賞這種音樂嗎?不管怎麼說,他們天真燦爛的笑容讓人忍不住同樂起來。

Frans Hals, The Rommelpot Player, 1618-1620. Oil on canvas, 106×80.3 cm. Kimbell Art Museum, Fort Worth.

這種樂器多半是用作歌唱伴奏的,唱甚麼呢?荷蘭有首搭配膀胱膜鼓的歌:

Ik heb zo lang met de foekepot gelopen, ‘k heb geen geld, om brood te kopen. Rommelpotterij, rommetpotterij, Geef mij een centje, dan ga ik voorbij

帶著豬膀胱鼓唱遍了四方,掙不到麵包錢

膀胱鼓啊!膀胱鼓!給我一角錢,就走人

很長一段期間,荷蘭小孩在除夕或十一月初的聖馬丁節(Saint Maarten),會挨家挨戶唱這樣的歌,有點像萬聖節的「不給糖,就搗蛋」,小朋友們可歡樂了。但是所有人發現門前一堆小孩「鼓」噪著卡門\(^0^)/,大概都不會吝於賞給每個小朋友一個銅板,打發他們路過去隔壁唱。

荷蘭小朋友新年挨家挨戶演奏膀胱膜鼓。

豬膀胱「可以撐開成薄膜」這個性質,不僅讓荷蘭小朋友們過年娛樂,更讓它在繪畫史上發光。簡單說,推進藝術的力量就兩個:傳承與創新,而西方繪畫創新的途徑之一是對現實的觀察紀錄,換句話叫做「寫生」。但是,在工作室裡寫生靜物、人體還好,寫生風景可是挺複雜。進一步講,關鍵在油畫這種媒材。相較於水彩蛋彩,油畫以乾性油(亞麻仁油、核桃油…)乾後形成漆膜來黏著粉狀顏料,好處是乾得慢,壞處也是乾得慢。另一方面,研磨色料粉末、加上包括油在內的各種獨家配料調製成可用的顏料十分費工,可是油畫顏料乾掉就廢了,所以每次只叫工作室助手像泡文青咖啡似的現磨現用。一個顏色走一趟程序,十個顏色就是十趟。過去大師們都是宅宅,怪不得他們,該怪油畫顏料。油畫風景寫生?不要說每次出門寫生都得帶個工廠,真帶著出去,顏料備好天都黑了。

有人說:范艾克(Van Eyck)兄弟發明了油畫,錯。有人說:油畫顏料鉛錫管是催生油畫風景寫生的主因,還是錯!早在印象派畫家出生前就已經有很多畫家以油畫顏料戶外寫生了,確定的包括瓦朗仙(Pierre-Henri de Valenciennes, 1750-1819)、湯瑪斯・瓊斯(Thomas Jones, 1742-1803)、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 1776-1837)、柯洛(Camille Corot, 1796-1875)。雖然這些畫多半很小,時常畫在紙板上,但確是貨真價實的戶外油畫寫生。那麼……他們怎麼辦到的?靠的就是用豬膀胱裝起來的油畫顏料。1757年一本法國繪畫雕刻與版畫辭典就介紹了怎麼做,油畫顏料調好後用豬膀胱裝起來以麻繩束緊,使用時用象牙針扎一個眼擠出顏料。每個豬膀胱顏料袋就蒜球大小,放在畫箱裡方便帶出門,畫張小畫也儘夠了。

Thomas Jones, A Wall in Naples, 1782. Oil on paper laid on canvas, 11.4×16 c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你可能恍然大悟:喔喔,原來豬膀胱顏料袋是為了戶外風景寫生發明的!對不起,又錯了。世界這麼大,總有人發現自己磨顏料的天份比畫畫高(反過來講也成),只要有市場,任何技能都會形成產業。如同沒有人會為了喝牛奶養一頭牛,同樣地也沒有人會為了偶爾畫張油畫養一個工作坊。只要喜愛戶外油畫寫生的畫家、以藝術為基本人文素養的業餘愛好者與貴婦越多,磨顏料的就成了顏料商啦。

1760年代根茲伯羅(Thomas Gainsborough) 所使用的豬膀胱顏料袋。

康斯塔伯的顏料盒,內有豬膀胱顏料袋,1837。Estate of Sir Edwin A.G. Manton © Tate

1840年代鉛錫顏料管的發明,讓油畫顏料的保存攜帶變得更方便,但並未立刻取代豬膀胱顏料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都還有畫家持續使用舊方,原因是顏料製造商各有祕方,畫家買的畢竟是顏料而不是顏料的容器。

Giovanni Battista Quadrone, Every Opportunity is Good, 1878. Private collection.

畫架下的蒜球其實是豬膀胱顏料袋。

但鉛錫顏料管終究有很多豬膀胱顏料袋不及之處:打開後還可以蓋上重複使用、顏料保存更久,結果是……今天小學生上美術課都不帶豬膀胱顏料袋了。這整個從豬膀胱到鉛錫管的過程,其實顯示的是藝術產業的分工化,這個分工化的後續發展一直延伸到有藝術史部落格這個東西。所以啊,感謝豬膀胱,讚美豬膀胱…


參考資料

1.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Cantigas de Santa Maria of Oxford University

2.Melvyn Bragg and guests discuss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s painting of 1559, ‘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3.Music in the Daily Life of Vermeer: The Rommelpot

4.Antoine-Joseph Pernety, Dictionnaire portatif de peinture, sculpture et gravure, avec un traité pratique des differentes manieres de peindre, dont la théorie est développée dans les articles qui en sont susceptibles…, chez Bauche, 1757.

5.Anthea Callen, The Work of Art. Plein Air Painting and Artistic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Reaktion Books, 2015.

6.Daily Mail Online, Is this Gainsborough’s paint set? Tiny ‘bladder’ pots found in the attic of his former home could belong to master

7.Revolution in Paints. 

8.Arie Wallert, Erma Hermens, and Marja F. J. Peck, ed., Historical Painting Techniques, Materials, and Studio Practice, Preprints of a Symposium, University of Leiden, the Netherlands, 26-29 June 1995, Publications: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豕.者.月.旁.月.光」的藝術天賦?!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