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穿越中亞》中亞的一體多元性

既統一又多元,即是中亞社會文化的基本元素,這個基本元素既造就出外界的想像,也形塑出中亞強烈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色彩。

趙竹成/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一、三種路徑的認識

中文中的「中亞」一詞,是由三種路徑構成。在不同的路徑下,對於「中亞」一詞有著不同的空間概念。

首先是俄國路徑。

在1917年俄國革命以前,俄語中是以Средняя Азия(這個詞翻譯成英文勉強可以對應為Middle Asia,但這只是意譯,並不符合原義)一詞來定義19世紀下半葉被俄羅斯帝國征服的地區。這個地區大致上等同於今天構成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中央區和南部地區。

這個區塊在俄羅斯帝國時代,就文化意義上又被稱為突厥斯坦(Turkestan)地區,是指位處在裏海與中國之間的區域,主要以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各民族生活的草原綠洲和山岳地區。在天山山脈以西,被稱為「俄屬突厥斯坦」或是「西突厥斯坦」,1867年亞歷山大二世(Aleksander II)在這個地區設立「突厥斯坦總督府」(The Turkestan General-governorship)。

俄國外交官提姆科夫斯基(E.Timkovskij)將其在1820年-1821年護送東正教修士團出使北京的經歷寫成《1820-1821年經蒙古至中國之旅》一書(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Китай через Монголию в 1820 и 1821 годах, СПб., 1824) ,全書共3冊於1824年在彼得堡出版,該書隨後被翻譯成英、法、德文。提姆科夫斯基在書中以「東突厥斯坦」一詞定義天山山脈以東的中國新疆而廣為人知,並且一直使用迄今。

1917年俄國革命以前,俄語中是以Средняя Азия一詞來定義19世紀下半葉被俄羅斯帝國征服的地區。這個地區大致上等同於今天構成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的中央區和南部地區。圖為位於哈薩克的和卓.艾哈邁.德耶塞維陵寢。(維基共享)

到蘇聯於1920年代建立,確立了與中國和阿富汗的邊界後,這個「中亞」概念(Средняя Азия/Middle Asia)更具體指的是歐亞大陸由西邊的裏海到東邊中國邊界,由北邊的鹹海與額爾濟斯河之間分水嶺到南邊的伊朗與阿富汗交界處。此後,「突厥斯坦」一詞逐漸在俄語的語境中消失,而被中亞(Средняя Азия)一詞取代。

基於經濟分工體系的需要,蘇聯將全國分成數個經濟區,其中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塔吉克加盟共和國,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與土庫曼加盟共和國被組成「中亞經濟區」(Среднеазиатск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район),而哈薩克加盟共和國被劃分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區。於是,在蘇聯時代出現「中亞及哈薩克斯坦」(Средняя Азия и Казахстан)的專門名詞。這個名詞在英文中一直對應成「Central Asia and Kazakhstan」。

第二個路徑來自歐洲的理解。

中亞(Central Asia)一詞廣為人知並被使用源自於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洪博(Friedrich von Humbolt)於1844年在柏林出版的《中亞》(L’Asie Centrale)一書。在此書中洪博所謂的中亞,是由阿爾泰山往南直到喜馬拉雅山北面的區域。接著1887年,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其《中國:我的旅行與研究》(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一書中(本書將「絲綢之路」一詞廣為流布),將中亞區域界定為由西邊帕米爾高原的分水嶺向東直到大興安嶺的廣大區域。

因此,在早期非俄羅斯的學科歷史中,對於中亞(Central Asia)一詞的定義,比前述具有文化與政治雙重意涵的中亞(Средняя Азия)一詞指稱的範圍要大得多。有趣的是,大約與德國地理學家同一時期參與歐亞大陸大探險的俄國探險家在這件事上和德國地理學家的看法大致相同。如普熱瓦爾斯基(Przhevalskij,N.M.普氏野馬發現者),科茲洛夫(Kozlov,P.K.西夏黑水城發現者)等人,大致將中亞的範圍界定為沿著喜馬拉雅山、帕米爾高原西段、天山一線向東到到大興安嶺一線。地質學家歐布盧切夫(Obruchev,V.A.)則明確納入蒙古及中國境內靠蒙古的沙漠地帶,但排除西藏。

直到20世紀中,由於蘇聯存在的具體性,西方學界關於中亞(Central Asia)的範圍再加以擴大,包括了蘇聯領土中,亞洲所有的內陸地區,由高加索山脈直到西藏邊境。因此在冷戰時期,時常會出現「蘇聯中亞」(Soviet Central Asia)這個名詞。

這兩種外來語的概念,對中亞地區主要族群的語言也出現影響-兩種「中亞」的語境。

兩種「中亞」的語境。(作者製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蘇聯瓦解前即著手編撰巨著「中亞文明史」(Dani, A.H. and Masson, V.M. eds. UNESCO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Paris: UNESCO, 1992),該書終於1992年出版。雖然在書中並未定義何謂「中亞」,但是書中所列各章內容顯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定義的「中亞」包括了蒙古,中國西部,旁遮普,北印度,北巴基斯坦,伊朗東北部,阿富汗,俄羅斯的亞洲領土裏最南段的森林地區以及五個蘇聯前加盟共和國。這種比前述概念更廣大的區域,接近內亞(Inner Asia)的概念。

第三種路徑則是本土定義。

隨著蘇聯瓦解,五個加盟共和國獨立,迫切的要建立對於「中亞」定義的話語權。1992年在哈薩克斯坦的南哈薩克斯坦州奧爾達巴斯(Ordabasy)舉行的高峰會中,哈薩克總統納札爾巴耶夫(N.Nazarbaev)提議以「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Central Asia」一詞取代原蘇聯時期使用的「Средняя Азия и Казахстан」。因此,自1992年後,「中亞」一詞又被賦予了另一種意義。

在這三種路徑交會下,現今關於中亞一詞的理解分成地緣政治上的「中亞五國」與歷史文化範疇的廣義「中亞」兩部分,這兩種概念會隨著議題取向而出現不同的轉換。

中亞。(https://goo.gl/Bh2gva)

二、一體多元性的中亞

在大眾媒體和學術論述中,中亞時常被放在一個整體的框架下被描述。但是以中亞的內視角度出發,又可以發現中亞的多樣性。

由裏海向東。接哈薩克境內的錫爾河(Syr Darya),再向東接到中國新疆的伊犁河,形成一個大概的南北分界:在自然地理風貌上,南部大多為荒漠,綠洲和山區,北部則是以草原,平原和丘陵為主。 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帕米爾高原為中亞地區的制高點,由帕米爾高原向東延伸,出現天山山脈。山脈西段在吉爾吉斯斯坦全境,環抱伊斯色克湖(Issyk Kul),錫爾河由此發源向西南,穿越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與塔吉克人雜居的費爾干那谷地(Fergana Valley),然後穿過哈薩克流向鹹海(Aral Sea)。天山山脈東段則在中國將新疆分成北疆准噶爾盆地及南疆塔里木盆地。

伊斯色克湖。(By Peretz Partensky,wikimedia.org/)

由帕米爾高原向西一路高度下降最終消失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干綠洲帶(Samarkand),中亞最大河-阿姆河(Amu Darya)則是順著山勢向西穿過土庫曼的東沿,進入烏茲別克斯坦流入鹹海。錫爾河及阿姆河兩河流域所包圍的廣大地區稱為「河中地區」(Transoxiana),自波斯時代開始即是歐亞大陸上的文明交會之地。

中亞北區由伊犁河向北流,與其他六條大河交會流進巴爾喀什湖(Lake Balkhash),這個地區被稱為「七河區」(Semiryechye),自匈奴時代開始是所有游牧部落重要的交匯所在。由巴爾喀什湖向西北是一望無際的草原,穿過哈薩克草原,越過烏拉爾河(Ural River)及伏爾加河(Volga River)直到頓河(Don River),聶伯河(Dnieper River)到黑海北岸,這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民族遷移路徑。

這種自然地理特性使中亞成為歐亞大陸的中心,也是歐亞大陸交通往來必經之地。

中亞北區由伊犁河向北流,與其他六條大河交會流進巴爾喀什湖,這個地區被稱為「七河區」。(By Kmusser,wikimedia.org/)

「絲綢之路」無論是經過草原或是綠洲地帶,都底定今日歐亞兩地陸路交通的基本格局,也是這種特性使中亞地區的人文景象多采多姿。

由說波斯-伊朗語,信仰伊斯蘭什葉派伊斯瑪伊教派(al-Isma'iliyyah)的塔吉克人所在的帕米爾高原開始,在其東邊天山山脈這地區生活著說突厥語行山牧季移生活方式的吉爾吉斯人(在中國境內稱柯爾克孜人),由此往北到草原地帶則是豪放粗曠的哈薩克遊牧社會。由東向西的哈薩克草原直到裏海地區迄今仍然延續著大玉茲(zhuz),中玉茲,小玉茲的部落格局。

河中地區的綠洲帶一連串由烏茲別克人建起的綠洲城市,構成絲綢之路南段線的重要中繼點。由綠洲帶再往西近裏海南部及伊朗,則是在荒漠地區堅苦謀生放牧的土庫曼部落。

族群物質生活的多樣性伴隨著這個地區在歷史上精神文明的不斷變動。

公元前6世紀,瑣羅亞斯德創立的祆教(Zoroastrianism)隨著波斯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定為國教後迅速傳入中亞並進入中國。隨後而來的摩尼教(‎Manichaeism)到6世紀傳遍中亞,並因為回鶻(今維吾爾族)平定安史之亂而傳入中原。隨著摩尼教之後,基督教的聶斯托留派(景教Nestorians)亦經過中亞傳入中國。因阿育王潮而大勝的佛教,在公元前一世紀時即傳布到阿姆河上游,受到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Greco-Bactrian Kingdom中國史稱大夏)的影響,發展出充滿強烈希臘文化色彩的佛教文明,中亞地區最終在7世紀和14世紀兩次伊斯蘭傳播的浪潮下徹底伊斯蘭化。

身著傳統服飾的土庫曼遊牧民族。(維基共享)

而中亞伊斯蘭信仰的蘇菲主義(Sufism)與維新主義(Jadidism)除了是伊斯蘭文化的重要財產外,更深深影響了中國伊斯蘭文化的發展。由此,中亞的伊斯蘭信展現出不同於中東阿拉伯伊斯蘭信仰的獨特風貌。

波斯帝國,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帝國,貴霜王朝(Kushan Empire),阿拉伯帝國,突厥帝國,蒙古帝國,歷代中國王朝,俄羅斯帝國,不同的文明、政治體制在中亞地區彼此征伐、衝突、融合、妥協,遺下豐富的歷史遺緒,今日的各民族都是再在這個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並被納入世界體系。傳統的部落,氏族被轉化為現代國家機制,而蘇聯帶來的社會主義體制與無神論信仰又在中亞文化的多樣上塗上一體性的外貌。直到蘇聯瓦解,中亞各國在追求各自的新生時,又回到各具特色的獨特性格。

既統一又多元,即是中亞社會文化的基本元素,這個基本元素既造就出外界的想像,也形塑出中亞強烈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色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