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建發/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
國台辦於2月28日宣布31項「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內容涵蓋高新科技、能源、環保、交通、農業、金融、就業、教育、文化、法律、藝術、醫療、影視,以及公益社團等多個領域。中方既言要「加快」給予台資如中資般的待遇,也要「逐步」給台灣人如中國人的同等待遇。藍營給予正面看待,認為是給糖,綠營則認為是糖衣包藏毒藥。
從藍營看,台商能參與「中國製造二○二五」行動計畫,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也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多項公共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還可以公平參與政府採購或透過合資合作、併購重組等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項福音。
台商之外,台灣人也可享受優惠,包括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千人計畫」、「萬人計畫」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申請,也可加入專業性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參與扶貧、公益等基層工作。在影視業方面,可參與中國的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中國電影發行機構、廣播電視台、視聽網站和有線電視網引進台灣生產的電影、電視劇可不受數量限制;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中國元素、投資比例等限制也加以放寬。
藍營認為,沉悶已久的台灣經濟正需要中國政府這一劑活水,千載難逢。但綠營的側重點就很不一樣了,基於確保主權的獨立與經濟的自主,應從總體的、結構的、安全的、衝突的角度看待中國政府背後的心機與心計。綠營認為,台灣應走向世界,才不會被中國給套牢。
姑且不管藍綠,對於此一政策台灣政府如予以配合與支持,那麼,台灣的企業和專業人才必然會蜂湧而出;中國此舉對個別企業和個人固然可能帶來利多,卻會讓台灣面臨人才和人心的流失。做為一個政府,固然不能不管企業與個人利益,但國家總體的利益與安全,總是政府的核心職責。更何況,這也涉及國家認同的挑戰。林中斌博士曾指,去年11月以來台灣某些機構與媒體的民調都顯示台灣民意的轉變:台獨的支持下降;「認同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比例上升,「我是台灣人」則下降;願意赴中國工作或中國求學的人也在增加。準此,支撐國家獨立存在的國家認同在被侵蝕時,政府豈能等閒視之?!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中方媒體或台灣親中媒體所稱的「惠台」,其實不如說是「惠中」,戰略上是企圖將台灣的社會經濟資源進行納編的一種設計,還趁機撈個「惠台」的統戰美名。實際上,這是十九大報告中打造中國成為經濟、軍事和文化強國而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大戰略的一環。習近平把攤子舖得很大,把十九大報告的汽球吹得很大,但擺在眼前的是老問題一直不得其解,包括去產能過剩、控制財務風險、降溫房市、以及活化製造部門。此外,為了迎接經濟轉的挑戰,中國必須進行消費結構升級、經濟結構多樣化、高端化,並向服務化轉型。這些艱鉅的挑戰迫使習近平必須用更大膽的開放政策,吸入外來資源,以確保計畫的持續。
只是,去(2017)年,中國經濟成長仍依靠房地產與基礎建設投資所支撐,而這種以政府介入來帶動成長的模式無法根除浪費的投資與產能過剩;惡化的貧窮問題也無以消弭。怎麼辦?尋求從台灣引進活水,可活化中國經濟,吸住台灣,還進行政治統戰,正可收一石三鳥之效。
然而,在習近平十九大的報告中有一段引自毛澤東的說詞:「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透露了一股不祥的氣氛;習近平似乎要採用文革方法來讓中國脫胎換骨。只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也碰到瓶頸,而困境正在於自身的這套邏輯。
中國模式的典型作法是:架構上,屬關鍵的部分保留黨和政府的介入,而內容上,則利用市場機制,引進民間或外來資源充實之:例如,中國聯合網路通信便接受了阿里巴巴集團等約10家企業的出資;涉及經營核心的部分,政府和公共機構作為大股東依然保留影響力。由外部包括台灣引進資源,來充實中國的發展。
中資在黨的加持與政府的主導下,配合自身現代化進程對鐵路、公路、電信、能源、電子商務等等基礎設施以及民生消費的大量需求,很快產生巨大的壟斷和寡占。類似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百度等壟斷互聯網市場的民營企業,其實正是中國政府對谷歌等外資進行限制而產生的結果。受益於政府的保護主義,中國在短期內得以培育出和美國企業比肩的大型互聯網企業。
然而,對於中國這種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川普政府已開始與WTO 164個國家合作,制定「道路規則」,以阻止中國用政府資金打造國家冠軍企業隊伍。過去以來,中國國營企業或國家支持的產業,如鋼鐵、鋁和太陽能面板,淹沒全球市場,壓低價格,導致數百家美國太陽能面板新創公司倒閉。美國已要求WTO 163個成員國就新的「透明度」條款進行談判,該條款針對中國。依此看,未來中國應該會遭到以美國為主的先進國家的聯合抵制。
中國要對台開放,政府要有一套總體戰略加以因應,見招拆招。固然對於某些台商和台民而言,「不撈白不撈」、「棄之可惜」,但無論如何,在西進時,仍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隨時留意風險,並做好分散機會與風險的措施,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