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教育部為了幫高等教育留才,日前提出了「玉山計畫」,幫大學教授加薪以解決國內學術人才外流的問題。這個計畫有三個部分:除了補助學校彈性薪資,另提高教授的學術研究費外,最多的經費是用在大幅提高一千個所謂的「玉山學者」的獎助。筆者對教育部這種作法難以苟同,期期以為不可。
出身國教的潘部長對於高等教育也許距離較遠,但教育部若因循過去的錯誤路線,最後並不會為高教留住人才,但卻會加速學術市場的崩壞。教育部認為香港、新加坡教授薪水很高,所以為了留才我們必須採取此一措施。若此言為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台灣教授的薪水到底有多不好。
以筆者為例,31歲拿到博士學位並且順利找到教職,雖然是在所謂的「到德國真遠」的學校,不過雖然遠,但也度過一年半沒有資源卻可以安靜寫文章的時間,目前的薪級為475,連同45,250元元的研究費,薪資是78,147元,當然這是未扣稅及各項費用前。此外,我的年資是 9 年,副教授年資滿兩年,這個薪資和公務員比較起來,由於研究費較高所以相對優渥。例如,與我年紀相仿的朋友在新北市政府擔任九職等非主管公務員,九等一階的薪俸應該是62,195元。當然,因為身處法律圈,若與律師、法官相比,薪水恐怕相對低了,但教員有律師沒有的底薪保障,而和法官相比,教職相對較為自由。
除了上述的78,147元外,身為學者有沒有額外收入呢?有的,大抵是到行政機關參與諮詢會議或其他不同性質會議出席費,僅2000元,扣除車資後,真正收入所剩無幾,換言之,智識雖然無價,對公部門而言卻沒有價值的,這種20年不變的出席費除了糟蹋,難以形容。而出國開會或參與學術交流,有很多時候並沒有國家補助,但為了交流,也是得硬著頭皮去。
換言之,這份工作或許不能和外國的薪資相提並論,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這幾年來,儘管參與各項社會運動,更有半隻腳跨足政治圈,但返國至今發表於學術期刊的文章仍將近有50篇,其中有5篇TSSCI(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相較於同僚,該從事的研究並沒有少做,但近幾年申請科技部計畫卻從未成功過。儘管科技部的計畫申請在學術圈流言甚多,對於法律學者而言,國家不支持我做研究,我還是可以自己獨立去做,但若換做是理工科的學者恐怕是困難重重了。
目前國立大學教職名額多已滿編,而私立大學除了名額限制外,還有經費壓力,以致於年輕學者四處兼課流浪,苦無固定教職,這些才是國家應該要想辦法留住的人才,教育部與其發錢給一千個擁有正職與年資的教授加薪,為何不考慮放寬國立大學編制,以及補助私立大學進用年輕學人?
此外,現在在學校任教的教授,除同時需兼顧教學與研究外,還得面對各種不同的壓力與額外的行政工作負擔,例如,擔任導師必須設法防治學生自殺,這些行政事務更使得大學教授單純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變得不單純。
必要的獎勵措施當然要有,但目前科技部在計畫申請上,如果不能改變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局面,說真的,玉山計畫最後也只會淪另一種不公平的遊戲,讓資源與經費流入那些已掌握充沛資源的學者,讓有心在學術研究上貢獻所學的年輕學者捉襟見肘。
教育部用「玉山計畫」補助的國內只佔少數但卻掌握了多數學術研究資源的學者,只是讓學閥問題更加嚴重,甚至創造出更多的學閥,不會為台灣學術樹立東亞高峰的標竿,但絕對足以對國內學者的學術之路創造新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