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博硯「說」法》台成清交無寒門

教育嚴重階級化的問題,數年之前已有多位學者專家高聲疾呼,然而,在我們的大有為教育主管機關不知道是有意無意忽視下,還是眼中根本看不見弱勢清貧生,教育的城鄉差距幾年下來愈形擴大,台成清交一流學府無寒門,弱勢生要靠著教育翻身,快成為天方夜譚了。

胡博硯

大學推甄不久前才放榜,雖然依舊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是相較於過往,大學窄門已不再是窄門。尤其近幾年少子化的趨勢,所謂「後段班大學」,特別是科技大學,在招生上面臨的過去幾十年未見的寒冬,這兩年就有三家院所改制出局。從這現象可以看出,當初政府在允許各專科院校改制科技大學,以及二十年前的設校潮,都是欠缺思慮與規劃的教育政策。

103學年度,我國共有公立大學院校34所,技職院校15所;私立大學院校37所,技職院校59所,就總數來看,連同軍警院校、兩間空中大學以及兩間宗教學院,我國共有156所高等教育機構,私立學校佔三分之二。分布區域則以台北市最多,新竹以北共有學校70所,佔總數一半,這也顯示高等教育在區域分配上的不平等。

雙北與台南、高雄市公私立大專技術學院家數統計表。

以上表數字來看,同時也可發現,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南北的差距,南部地區私立大學院所,特別是技職院校家數居全台之冠。而私立學校的退場潮也是從南部開始,例如永達技術學院、興國管理學院等。究其原因,在於私立大學雖有國家補貼,但絕大部分的經費來源為學費收入,以筆者服務的東吳大學為例,102學年度學校的經費中76%的收入為學費,政府補助僅佔10%左右。

如此一來,倘若學生招收不順利,學校的經營就會馬上產生困難,這幾年少子化的現象更讓多所學校招生不足,經營大不易。從10年間的數字增長來看,公立院校學生從93學年度的238,000人成長到103學年度的283,000人;私立院校從655,000人成長到753,000人,就數量來說,雖然私校的學生人數成長較多,但就比例而言,卻是公立院校成長比較高。然而與私立院校不同的是,公立院校並不是以學雜費做為其收入主要來源。例如清華大學的學雜費收入僅占總經費收入10%,台灣大學為11%。顯見高等教育資源並沒有被公平分配,公立院校享有政府取之不盡的資源,私校卻只享有10%不到的政府補助,以學費苦撐經營,明顯可看出教育部消滅私立大學的意圖。

高等教育資源並沒有被公平分配。(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但不可諱言的,私立院校大學的清貧學生比起公立院校要多的多。以門檻較低的東吳大學為例,近三個學年度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約占學生總數的15%;位於淡水的真理大學高達25%;位於嘉義的大同技術學院則有31%。設址於台南麻豆的台灣首府大學,各學部共有4862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人數高達2710人,這些數字尚不包含學雜費減免以及獎助學金受益者看完私立院校的數字,回頭再檢視台灣的公立院校:以台大102學年度為例,助學貸款者申請者僅占學生總數的5%;清華則為10%左右。

放任私校自生自滅,讓私校經營者難以為繼事小,但私校生尤其是弱勢清貧生的權益該怎麼辦?政府也要讓他們自生自滅嗎?

國教行動聯盟等多個教育團體日前召開記者會,指出大學申請淪為「多錢」入學。(資料照,記者吳柏軒攝)

現今的考試制度將甄試名額大幅增加,為了進入「好」學校,家長與學生無不卯足全力,考生甄試送審資料洋洋灑灑、美輪美奐,但試問,少了來自家庭經濟或其他資源的馳援,學生在推甄上的表現是否還能較資源缺乏的清貧生表現優異?結果是,擁有強大家庭支持的學生進入公立院校,享有政府給予公立學校的豐厚高教資源,而家庭支持較弱的清貧生,只能進入被政府邊緣化,放任其自生自滅的私校,忍受高學費以及畢業後償還學貸債務的壓力。

這種教育嚴重階級化的問題,數年之前已有多位學者專家高聲疾呼,然而,我們的大有為教育主管機關不知道是有意忽視,還是眼中根本看不見弱勢清貧生,以致於教育的城鄉差距幾年下來愈形擴大,台成清交一流學府無寒門,弱勢生要靠著教育翻身,快成為天方夜譚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