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王/文青別鬼扯
最近保育團體「野生救援(WildAid)」一支宣傳拒吃魚翅的影片在FB上大為流傳。
根據WildAid的說法,「七成的魚翅汞超標,汞累積在人體內損害中樞神經、生殖系統。烹調後,汞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更加濃縮」,所以要害一個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他吃魚翅。
一個是環境保育的問題,一個是食安的問題,你若站在保育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希望大家拒吃魚翅,保護海洋資源,這沒啥問題啊。相信許多人聽過後,必定會舉雙手雙腳單棒贊成。反正鬼王一直比較偏好燕窩,從不覺得魚翅有多美味。禁不禁魚翅,對我也沒差。但問題是,明明就是保育問題,你的宣傳影片卻要刻意牽扯說魚翅有毒,從食安的角度勸大家不要吃魚翅呢?
更重要的是,WildAid提供的食安觀念卻又如此偏頗,等於是另類的恐怖行銷。
我們就先來講「毒」這件事好了。
大自然中本來就存在有各種物質元素,有些東西只要人體接觸或吃下肚,就會產生立即性的反應。當然啦,有些反應症狀很強,有些非常輕微。但只要是這類可能會立即導致反應的危害性物質,我們才統稱為「毒」。就像前陣子某位長官誤食自家種植的姑婆芋,馬上出現嘴巴、喉嚨和腸胃刺痛的反應,不得不緊急送醫治療。碰到這樣的狀況,我們才會稱此為「中毒」。
不過,我們在討論這些物質或元素時,除了要針對它的性質,同時也要考慮到它的攝取量或吸入量。因此,這同時有「性」與「量」的問題。有些東西看起來不錯,但吃多了也會產生反效果。就好比大家都知道要多喝水,喝水有益身體健康。但如果在短時間內喝下過量的水,就會立即稀釋體內的鈉含量,引發「急性水中毒」,產生頭痛、嘔吐、意識不清的症狀,嚴重的話還會造成死亡。
同樣的,講到鈉,現在大家都追求健康意識,吃飯強調要少鹽少油。鹽吃得太多,會導致高血壓,也會增加腎臟的負荷。不過,科學家最新的研究也顯示,鹽分攝取不足的人,罹患心臟病、中風與心臟衰竭的比率也高出許多。科學家因此推測,鹽與人體調節血壓與血脂的功能息息相關。換句話說,任何物質與元素對人體究竟是好還是壞,不只是要看它的性質,還要看我們的攝取量,這是討論食安問題時最基本的觀念。
然而,這幾年台灣瀰漫了一股惡質的恐怖行銷風潮。某些醫師或本身有從事商業活動的飲食達人,總愛強調「零污染」、「無毒」的觀念。任何食物只要帶有一點點、甚至微不足道的有害物質或化學物質,就宣稱「有毒」。並據此暗示消費者,必須購買他們家販賣的「無毒」或「零污染」產品,對健康才有保障。而這類商業行銷話術也都差不多,必定會強調家人得了癌症或有嚴重的皮膚過敏問題,自從改善飲食後,就不藥而癒。至於為何吃了所謂的「無毒」食材就會改善過敏症狀?其中的原理為何?從未交代。
而於科學上,他們也非常清楚該如何規避科學舉證的責任,通用的話術必定是:「長期食用會產生XXXX的疾病」,或「可能會有XXXX的風險」。請問「長期食用」是吃多久?每天吃多少?醫生和專家也從不說。若這類危言聳聽的言論遭到質疑或打臉時,他們則會說這一切都是「好心提醒」。而這類「好心」的言論若對產業造成了傷害,他們也會打死裝作沒看見。黑糖致癌與濾掛咖啡致癌事件,就是最佳明證!
如果大家都清楚討論食安問題是得同時看「性」和「量」,就不難發現WildAid的影片刻意牽扯到食安,幾乎是危言聳聽了。
首先,鯊魚是海洋食物鏈的最頂層,相較於其他魚類,當然會吸收到較高的汞。但同時屬於含汞量高的水產品,又不是只有鯊魚。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就建議孕婦,為了保護胎兒,應該避免食鯊魚、劍旗魚、康氏馬加鰆(king mackerel)及馬頭魚(tilefish)等4種含汞量較高的魚。
如果因為含汞量高,就稱為「毒」,就不能吃,理論上WildAid也應該反對食用劍旗魚、康氏馬加鰆和馬頭魚啊,為何只反對吃鯊魚的魚翅?
此外,FDA也講的很清楚。建議孕婦避免食用,是為了保護胎兒,並非針對一般人。況且,若都不吃魚,將會影響孕婦與胎兒的健康。FDA因此也同時呼籲孕婦,每週至少要吃8 – 12盎司的含汞量低的水產品。換句話說,只要是低含汞量,而攝取量也正常,這跟本不是個問題啊!
不過,WildAid顯然是刻意扭曲正確的食安知識,整段影片不斷強調汞很危險,暗示吃魚翅會導致嚴重的食安與健康問題,一點都不能吃,進而鼓吹大家拒吃魚翅。如果WildAid的論點是正確的,是否就意指FDA在鼓勵大家吃「毒」呢?如果WildAid只是佛心來的,希望大家拒吃魚翅,為何又要刻意扭曲食安知識呢?
其實,保護海洋資源、拒吃魚翅,確實是項政治正確的主張,我們也應多加支持。但為了宣揚這項理念,而牽扯食安,甚至刻意扭曲相關資訊,這部分非但不可取,也讓人難以接受。
台灣已充斥太多的恐怖行銷,若連保育也要透過恐怖行銷的方式來推廣,這就真的很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