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綺
在台灣,同志議題的相關討論並不算少。綜觀看來,社會風氣可說普遍支持同志或是婚姻平權。但這樣的想法,究竟是普及社會整體,還是只在年輕一代的同溫層之間流動?
今天,逆思記者拜訪小志與小剛,兩位正在就讀大學的男生;除了性傾向之外,他們與他人並無不同。在他們的人生當中,沒有血淚,更無所謂悲劇;但同志的身分,仍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中若有似無的凝視。
讓我們卸下理論的觀點,回歸同志真實的生活處境,來了解他們「平凡」的生活。
問:你在什麼時間點發現自己喜歡的是同性?
「喜歡男生嗎……好像沒有明確的時間點。」當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時,兩人都認為身為同志這件事,不需要被「發現」。在異性戀的世界中,也沒有經歷「發現自己是異性戀」的過程,許多人都把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分野畫得太明顯。
「很多人刻板印象認為男同小時候一定喜歡玩芭比娃娃之類的,其實我還是很喜歡玩具車或鋼彈。」小剛說。很多人都認為男同志一定要有女性氣質,其實很多時候是把異性戀的思維加諸在同性戀身上的結果。
問: 很多同志在面對自己的性傾向時,都要經過很長一段的矛盾狀態。當初有沒有排斥自己是個同性戀?
許多同志在面對自我的身分認同時,常感到迷惘,但小剛並沒有經歷過這種陣痛期,也以自己的身分為傲。只是,當自己喜歡上「直男」的時候,偶爾會希望自己是個女生。「不過,當異性戀女生也是很辛苦的。女生在社會上通常是處於弱勢的角色,雖然可以享受到被保護、被寵愛的感覺,但這也成了對女生的限制。」在異性戀世界中,有多框架,較為小眾的同性戀倒是沒有這些困擾。
問:出櫃的時候有遭遇到什麼困難嗎?
如果還沒有出櫃,那是什麼原因讓你卻步?然而,自我內部的認同,與外界對自己的認同之間還是存在一段距離。「出櫃」這件事,必須面對更多交織性的複雜困境。
「我敢向全世界出櫃,除了我爸媽之外。」小剛說,媽媽為了生男孩,在三十歲的時候打排卵針、冒著高齡產婦的風險才生下他。「兒子在家庭中總要承受更多的期待,尤其是『傳遞香火』這部分,對我來說真的滿有壓力。」男性,雖然在社會上處於較優勢的地位,但要承擔的社會期待也較高,不論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
「我爸媽的確試探過我,但我不知道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到底是為了確認自己猜的是錯的,還是他們願意接受我?」對於小剛來說,只要父母願意接受他,他就不在意其他親戚朋友的異樣眼光。
小志則相反,「我敢讓爸媽知道,但不敢讓親戚朋友知道。」小志已經向父母出櫃,他們也都能接受小志的同志身分。「因為要承擔親戚壓力的是我爸媽,不是我。我很幸運,爸媽願意接受我,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我不想讓爸媽跟我共同承擔身為同志的社會壓力。」
問:如果你身邊還有沒出櫃的同性戀朋友,你會鼓勵他出櫃嗎?
「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不敢向朋友或父母出櫃的圈內人。」兩人表示,出櫃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出櫃是需要本錢的。我們兩個很幸運,我們外向、在團體中有很多朋友。我們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說,在出櫃之前,你還必須先考慮你是否足夠強大到可以出櫃。
「很多人都說,男同志都又帥又有才華,其實不是這樣。是因為這群浮上檯面的同志比較有『出櫃的本錢』」,同志群體中的異質性是不亞於異性戀的,只是我們能看到的,是相對具有話語權的某部分人。
「我不確定要不要鼓勵朋友出櫃,」小志說,「我比較幸運,大部分的人都能認同我的身分。但我不確定其他人能否跟我一樣幸運,我無法預知他會不會被社會排斥,我無法替他承擔之後可能會遇到的歧視或是欺辱。」
問:在外界的印象中,為什麼男同志的「真愛」比例較少,約砲比例較多?
許多圈外人對男同志的有個標籤:約砲。「關於這點,我倒是無法反駁。」小剛說道,「但你想想,對於異性戀來說,他們可以結婚,可以擁有家庭與孩子,可以在社會上坦蕩地生活。不過對同性戀來說就不一樣了,我們維繫感情的成分大多來自於激情,我們無法用家庭的力量創造責任感。」
小志進一步反問:「異性戀的真愛比例真的比較多嗎?還是責任比例較多?在社會允許同志族群建立婚姻關係以前,我們寧願先享受眼下的快樂,這樣的快樂也不過是交友軟體給我們的。」
也許不用論及婚姻,單純在路上「放閃」,已是許多同志的願望。當記者問到,是否有跟伴侶遭受到外界異樣眼光的經驗時,他們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跟男朋友都是晚上約會,平常我們連牽手都不敢。」小剛也說,「只要在路上看到同志情侶牽著手走,我只能投以羨慕的眼光看待。他們的勇氣,彷彿是人生的一盞明燈。」
問: 如果人生可以讓你自己選擇是同性、還是異性戀,你會怎麼選擇?
「如果可以投胎重新再來的話,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是異性戀就好。」小志說,「同性戀這條路真的不是那麼簡單。我還是想要有一個家庭、有小孩,享受社會框架下所謂的『正常』。我的確沒有遭受過重大的歧視或是霸凌,但社會彷彿帶著一種淡淡的眼光,認為同志不太好。」這樣的心情,並不是不認同自己的同志身分,而是身為非主流的感慨。
「如果可以選擇,我會想走更簡單的路;但此生看來是無望了。不論是我的性向,還是任何事情,都構成了我的整體。因此,我會盡力嘗試,接受全部的自己。」
歧視,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成了新的形態:淡漠的凝視。即便現在的社會風向大部分都支持同志族群,但普遍的人仍有「你這樣沒有不好,但如果你喜歡異性會更好」的思維。
然而現實是,這不是他們可以選擇的。
「我們希望的是,有一天我們能夠不用舉辦同志遊行、不再需要任何立法遊說。」他們是這樣說的。也許,就如小志與小剛所說,直到社會不再需要討論同志平權,每個人才能真正獲得愛人的自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逆思 同志二三事:歧視,並沒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