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秀雋
農曆7月,台灣各地舉行大大小小的普度祭典,除了由儀式專家主持的科儀外,週邊節目隨著時代更迭的流行有所變化,社會評價有褒有貶,主辦者、參與者面對不同聲音,當然必須承擔,不過若將台灣民間的祭祀文化,與他國祭祀文化比較後再予以批評,筆者認為有失公允。
8月24日鏗鏘集〈祭拜亂象〉一文,作者李敏勇先生認為與韓國祭祀相較,台灣的祭拜方式粗陋、取巧,並認為在瘋韓劇的同時,竟未能同時吸收劇中韓國所展現出的儀式樣貌,相當不應該,因為台灣民間祭祀所展現出的是一種輕浮、不敬謹的態度,而對於金銀紙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如考古題般再次被提及,甚至認為這一切的不莊重,都來自未正常化的國家。
首先必須釐清,各種儀式背後,皆有其民俗及宗教邏輯,例如普度有分廟普、街普、市仔普、家普,各有其需求與功能,不是一概而論認為統一去廟裡集中祭祀便可,且民間祭祀文化融匯儒釋道三者自成一格,早在日治的宗教調查官增田福太郎就已提出,長期為本土及國際學界所重視,並有大量相關研究作品,在作者眼中卻是被批判的現象,卻忽略了楊慶堃早在1960年代就已提出的普化性(或擴散性)宗教的論點,如何在漢人社會產生機制與作用。難道佛、道就必須徹底、乾淨的分流才是正道?
金銀紙的焚燒,追根究柢就是信與不信的思辨。試問一個信的人,會希望百年後燒少少的錢給他/她嗎?反之一個不信的人,有沒有燒根本不重要。這是相當主觀的議題,無法用客觀的數字分析研判其存在價值。而作者直指祭祀者不夠虔誠、隨意,所求皆功利,那更是流於情緒、毫無根據的批判,難道只因為民間集體的意識不符合作者自身的想像?或是所謂的虔誠、恭敬是必須符合一套組織化過的儀禮或外貌?而標準又是由誰訂定?祭祀所求人人不同,最常見是平安二字,亦或人人都要祈求世界大同、自我提升,才是高尚的祭祀文化?
作者在慨嘆台灣人的祭祀文化粗陋乃因未曾有過正常國家時,卻同時認為應吸收、看齊韓國的祭祀文化,試問,那台灣自我的文化主體性何在?又主張應將某些祭祀行為集中辦理,乍聽之下,竟與國民政府戒嚴時強制統一集中拜拜的政策相同,令人費解。重點是,台灣祭祀文化經過日治的皇民化,國民政府戒嚴時的管控,皆未曾消失,文化的生命力也由此可見。
任何祭祀文化、民俗儀式的背後,承載的是龐大、久遠的文化體系與邏輯,自有其延伸、自我應對調整的機制,在當代社會中以不同的面貌展現,絕非以自我的想像便能扭轉甚至取代,若不虛心理解、深究其中意涵,僅以他者的眼光做價值判斷,便容易失之偏頗,文化真實的面貌,也無法完整詮釋,對於代代生活在慣習文化傳承下但求安身立命的台灣人,也欠公平。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