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國際聚焦》總統候選人辯論對大選的影響有多大?

美國總統候選人辯論制度行之有年,是美國選民檢驗候選人的重要指標,然而在台灣,總統候選人辯論已不純然只是辯論,而是一連串選戰政治算計的安排。在選前不到三週的時限內,多數選民心意已定,各陣營的盤算將會是著重在如何激發各自支持者踴躍出來投票,縱使總統選情已難改變,至少可以強化立委選舉或政黨得票率戰果。

劉世忠

距離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投票僅剩3週,上週末舉行第一場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以及首場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若再加上下一場總統候選人辯論會,台灣選民終於在投票日前3週和2週透過電視辯論,瞭解候選人理念與領導風格。

距離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投票僅剩3週,上週末舉行第一場總統候選人政見發表會以及首場總統與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會。(記者張嘉明攝)

總統候選人辯論制度行之有年的美國可供參考。

美國模式係由民主與共和兩黨推派代表組成的「總統候選人辯論委員會」(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籌辦,屬於非營利性質的組織,儘量求取中立與客觀。有鑒於總統辯論在美國已建立制度化的運作,美國選民也視其為檢驗候選人的重要指標,所以很少出現這次台灣總統候選人辯論會協調過程中,各陣營基於各自政治考量和媒體立場的拉扯,導致辯論舉行時間延至選前3週才舉行。

甚至美國總統大選選戰漫長,光是各黨初選就要進行大半年,初選過程也會舉辦候選人辯論。就以目前正在進行初選為例,共和黨已經舉行5場辯論,民主黨也舉辦3場。由於初選鎖定的對象多是黨內支持者,因此各候選人基於贏得重點州的基本盤支持者,莫不提出討好或迎合的政見。共和黨今年競爭者眾多,但鎂光燈焦點幾乎全被房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搶走,這位語不驚人死不休、精於用聳動言論占據媒體版面的億萬富翁,善用每次辯論前發生的移民、恐攻或外交等熱門話題,成為辯論會上的焦點,也讓其他選人望塵莫及。

美國共和黨今年競爭者眾多,但鎂光燈焦點幾乎全被房地產大亨川普搶走,川普善用每次辯論前發生的移民、恐攻或外交等熱門話題,成為辯論會上的焦點,也讓其他選人望塵莫及。(REUTERS)

反觀民主黨初選幾乎定於一尊,前第一夫人與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若無意外將輕鬆贏得提名,所以最近一次的辯論她儼然已進入大選模式,抨擊對象反而是共和黨的領先者川普最近有關「禁止穆斯林教徒入境美國」的言論。

由此可見,辯論會前各候選人的差距會決定不同的攻守策略。而總統候選人辯論固然可供參與者說明其政見,但受限於時間限制和遊戲規則,選民多半僅能從「印象上」來判斷候選人的表現好壞,很難深究政策內涵。

希拉蕊最近一次的辯論儼然已進入大選模式。抨擊對象不是同為民主黨的競爭者,反而是共和黨的領先者川普最近有關「禁止穆斯林教徒入境美國」的言論。(REUTERS)

美國歷史上最經典的總統候選人辯論當屬1960年的麻州參議員甘迺迪(John F. Kennedy)對上副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當天的尼克森氣色欠佳,服裝選擇有誤,遇上年輕帥氣、口若懸河的甘迺迪,結果高下立判。在那個電視正要取代收音機發揮更大選舉效果的年代,出現選情逆轉勝的效果。

相較於選舉造勢場合可以運用現代科技如讀稿機來掌握發言、激發群眾情感,總統候選人辯論必須牽就電視轉播效果,著重個人談話神情的誠懇、不看稿的自然以及即時回應提問的從容。在時間限制下,如何用簡單的訊息讓電視機前觀看的選民淺顯易懂、迅速瞭解談話內容就是關鍵。

近幾次美國總統候選人辯論經常被挑戰的人格問題,多與年齡、經驗或與同黨即將卸任的總統執政表現有關,就看辯論場上個人能否「神回應」。例如演員出身的雷根(Ronald Regan)當年最常被質疑是史上最老的總統,他反而四兩撥千金,強調不會指責對手年輕沒有經驗,這點希拉蕊可以參考,而且她也常面臨是否與歐巴馬切割的問題,國民黨的朱立倫想必也心有戚戚焉。當然2008年初出茅廬的歐巴馬(Barrack Obama)被批評一任參議員還沒「做好做滿」就要選總統、欠缺行政經驗,歐巴馬索性把握時勢,凸顯年輕才能帶來「改變」,只是經過8年的歐巴馬執政,2016年的美國選民對新總統的期待可能又要轉回「經驗」這項條件。

相較於選舉造勢場合可以運用現代科技來掌握發言、激發群眾情感,總統候選人辯論必須牽就電視轉播效果,在時間限制下,如何用簡單的訊息讓電視機前觀看的選民淺顯易懂、迅速瞭解談話內容就是關鍵。(記者張嘉明攝)

去年台北市長選舉候選人辯論時,國民黨的連勝文質疑無黨籍的柯文哲是「墨綠」,柯P神回應「墨綠是為了證明你的槍傷是真的」也堪稱經典。但今年幾場辯論下來尚未出現令人驚豔的「神回應」。

在台灣,總統候選人辯論已經不純然只是辯論,它是一連串選戰政治算計的安排。

領先者當然不願失分,打「安全牌」為上策,落後者期待能給予對手致命一擊,翻轉劣勢,但關鍵仍然在精確攻擊而非被動防守。選情穩定領先的蔡英文起手式略顯保守,但結辯時一句「請給國民黨一次機會下台反省」終於展現挑戰者的攻勢。

事實上,辯論前各陣營就已進行操作,放出負面新聞,讓敵對候選人在辯論場上措手不及。甚至於選後自我定位表現,以及各陣營派出發言人上遍政治談話性節目辯護「定調」,或是操作有利自我民調,也屬於整體辯論的一環,當然也不能忽略新興社群媒體上的操作。

然而在選前不到三週的時限內,多數選民心意已定,再考量到現階段各組候選人民調上的差距,除非出現重大失誤,否則兩場總統候選人辯論能為最後選舉結果帶來翻轉選情的可能性不大。各陣營的盤算將會是著重在如何激發各自支持者踴躍出來投票,縱使總統選情已難改變,至少可以強化立委選舉或政黨得票率戰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評論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