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世代/蘇怡帆
開學第一週,各大校園滿是年輕朝氣的學生身影。隨著時代推演,學生筆記抄寫從橫線本換成輕薄筆電,老師的課程設計也與時俱進。各大學傳播學院除了一如既往提供一系列基礎課程,也不忘在新課程編排中納入新媒體元素,希望在傳統媒體轉型,而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時代,新一代的新聞工作者都能跟上時代脈動。
除了新聞產製能力、敏銳新聞嗅覺,以及對新聞倫理的堅持,新媒體世代的新聞人還需要哪些特質和技能呢?不難想像地,這些被認為是數位世代需要具備的能力,大多圍繞著「數位」兩字。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阿爾弗瑞德‧赫爾米達(Alfred Hermida),即在開學日的新生致詞中表示,希望培養一批「懂得運用數位經濟的變革與破壞特性,為這個社會帶來有意義改變」的知識領袖,希望這些媒體新鮮人在數位當道之際,能帶著新聞人的專業訓練,與對數位環境的高適應性,有效地運用不同媒體素材和公眾對話。
探討數位工具如何影響新聞傳播與新聞公眾角色的「社群媒體與社會」、教授從廣播至 Instagram 跨媒體平台敘事能力的「整合新聞學」,以及讓新聞所與商學院學生攜手打造社群媒體廣告的「社群媒體解譯」,這一系列「數位」課程,都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所,幫助學生掌握新媒體脈動的開學大禮。
不只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聞所,許多美國大專院校,也在新學期推出具創新性的課程編排。
1. 結合多元素材,與跨媒體平台的敘事能力
其中一大類的課程,主要目標在於培養新聞人,跨平台的多元敘事和互動能力。像是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吉娜‧陳(Gina Chen)開設的「基本數位敘事」,課程核心是訓練學生靈活運用不同素材,包括文字、影像、數據和社群媒體來進行新聞報導。而美國東北大學丹‧甘迺迪(Dan Kennedy)也教授類似課程「數位新聞核心」,目標是幫助修課學生更有效地運用部落格、圖片、地圖、影片和社群網站,來進行新聞產製以及和觀眾互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大衛‧凱洛(David Kellogg)教授的「觀眾互動」課程,則有三大學習目標,包括認識觀眾互動在新聞媒體商業模型中的價值、觀眾互動對記者的重要性,以及實地透過不同方式和觀眾互動。課程強調將觀眾互動概念,應用在每一個新聞環節中的重要性,從主題篩選、故事鋪陳、寫作手法、呼籲採取行動、社群媒體經營,到實體活動舉辦,學生都需要在基本新聞價值之餘,從觀眾本位的角度去思考,創造和觀眾之間的緊密連結。部分實作內容,可說和時下熱門的「社群小編」工作範疇有幾分相似。
而美國南加大安娜堡傳播與新聞學院教授羅伯特‧赫南德茲(Robert Hernandez)開設的「來自新興科技的創作(虛擬實境新聞學)」課程,和新聞媒體與虛擬實境專家合作,讓學生將虛擬實境科技與新聞學融合,利用報導、網頁開發與設計、跨平台敘事與寫程式等多元能力,開發與實驗如何透過虛擬實境裝置,進行新聞產製與消費。課程設計,可說是走在時代尖端。
2. 資料新聞課程,強調「數據」分析與解讀
而資料新聞相關課程,自然也列在眾多傳播學院的重要課程清單中。像是喬治城大學德瑞克‧威利斯(Derek Willis)的「資料報導」課程為實用導向,目的是訓練學生從海量數據中,找出值得報導的新聞故事。學生需學習能處理數位資料的電腦程式,其中一本推薦閱讀書單就是以 SQL 程式語言為主。老師在課程大綱中,還特別和恐懼資料語言的修課學生信心喊話,並表示「對於在華府工作的新聞人而言,逃避數據並不在選項之內」。
不同的是,史丹佛大學丹‧阮(Dan Nguyen)教授開設的「公共事務資料新聞學」,強調的是有關數據資料使用的思辨,探討公共事務領域中數據驅使決策(data-driven decisions)的現象。雖然課程圍繞現下熱門的大數據議題,目標之一是教授學生透過不同資料處理方法,進行公共事務領域的深入報導,但課程核心仍著重在傳統新聞報導價值,像是報導初衷、事實核可,以及服務公眾的角色。
面對數位浪潮來襲,高品質的新聞報導,以及對於新聞品質和新聞誠信的堅持,仍該是不可撼動的基本價值;然而,新聞報導的多元呈現與有效傳播,也逐漸有了同樣關鍵的地位。如何培養能靈活運用多元媒體素材,進行跨社群平台新聞產製,以及對資料新聞具備掌握能力和敏感度的新聞人,儼然成為新聞傳播學院最新的挑戰與使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媒體世代:開學季來了!看看北美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開設哪些掌握新媒體脈動的「數位」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