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忠
連戰訪中參加北京閱兵說出「國共聯手抗日」的爭議性言論;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用缺席來抗議台灣駐美代表沈呂巡以「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名義參加在華府舉辦的對日抗戰70週年紀念儀式;曾經被馬英九總統贈勳的台灣友邦瓜地馬拉總統培瑞茲涉貪下台遭收押;敍利亞3歳難民男童陳屍土耳其沙灘令人鼻酸。
這看似不相干的四則新聞,實際上卻具有很嚴肅的意涵:那就是台灣的外交政策已面臨重大轉型的必要。
正如同多數國家的大選一樣,除非國家面臨重大外來挑戰和危機,否則對外政策很難成為選戰主軸,也不會增加太多選票,因此候選人及其陣營不是低調處理,就是略過不提。但不容否認的是,即使多數選民關心的是經濟和生計,台灣的經濟要有起色勢必也和整體對外關係息息相關,更遑論台灣國際地位的提升。
而藍綠互鬥激烈的台灣政黨政治,動輒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來區隔敵我對錯,例如國民黨批評民進黨執政時期是躁進的「烽火外交」,民進黨則譏諷國民黨執政是消極的「外交休兵」。結果造成民眾對外交事務也無所適從,更別說凝聚國內民意對外交政策的支持。
其實台灣外交處境艱難、國際參與持續受到中國打壓是事實,並未因為哪一黨執政就獲得更大自由空間或平等對待,崔天凱事件就是一例。兩岸關係這些年來的演變也屢屢出現諸如連戰這類時空錯亂的言行。加上外交資源有限、運用比例不當以及整體戰略不明,才會造成如今對內不討好、對外沒進步的外交困境,也才會有「蔡英文若當選會出現雪崩式斷交」這類奇特看法。無論如何,這是下一任台灣總統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現階段台灣外交資源和預算仍偏重在維持正式邦交關係與外館運作等人事費用上,實際上用於非邦交國以及國際參與的比重仍屬偏低。因此未來新政府有沒有決心進行外交資源的重新分配與外交戰略轉型是關鍵。姑且不論維持邦交國數字究竟有多重要,事實上,台灣應該發展其他「輔助」正式外交的多元外交路線,並且尋求與民間非政府組織(NGOs)、年輕族群,甚至地方政府的協力合作,這就是所謂的「公私協力外交」(collaborative diplomacy)的新視野。
例如歐洲近期難民潮持續嚴峻,是台灣可以發揮「NGO外交」和青年、醫療、志工等「人道外交」的機會,也具有國際協力合作空間。。
此外,對於很有可能重新執政的民進黨而言,藉由13個執政縣市所掌握的地方資源來強化「城市外交」(city diplomacy)作為正式外交的輔助,既可形塑台灣外交的新形象,又可結合民眾的「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參與,真正發揮台灣的「軟實力」外交。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已經宣示要用「區域聯合治理」模式來深化未來中央與地方關係,同樣可以根據共同發展目標,嚐試推動對外關係的「城市聯合外交」,透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協力」,找出台灣外交的新出路。
以目前民進黨執政縣市為例,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可聯手推動「農業外交」;桃園市與高雄可以發揮在地優勢分別進行具有商業利益的「航太外交」與「港都外交」;台南與桃園可推動「棒球外交」;台中可以建立國際「非政府組織外交」的行動中心;台南、宜蘭近年致力於文化與觀光外交的成果也有目共睹。
若以國際社會主流議題來說,低碳、綠能、政府效能與民主良好治理更是民進黨可以主攻的「城市外交」版圖。這背後衍生的戰略包括透過較不具政治敏感性的縣市政府爭取參與國際性文化、觀光、糧食、環保、綠能和氣候變遷相關的國際組織,同時鼓勵並支持台灣非政府組織協力拓展台灣國際能見度。
對年輕人而言,若未來的民進黨政府能夠發展出類似美國「和平志工團」(Peace Corp)機制,將可繼過去執政時創造「外交替代役男」的作為之後,提供台灣年輕人參與國際事務與協力為台灣拼外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