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建發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15年的《IMD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在61個受評國家中,台灣排名由去年第13名提前到第11名,這個數字看來令人欣慰,但與第2名的香港與第3名的新加坡相較,台灣仍遠遠瞠乎其後,實沒有高興的理由。而主計總處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GDP)僅剩1.56%,可能無法「保二」。經濟成長的遲緩對於貧富懸殊下的「輸者圈」而言,更是個極壞的消息。
目前台灣六十歲上下的這一層可說是位居社會體系的管理階。他們的心理狀態很微妙,在起步時,躬逢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二十年過去了,他們爬到金字塔的上層來時卻發現,周圍鄰國不斷地進步與騰飛,而自己所處的台灣,卻充滿沉悶的氛圍,令人十分感傷。
不過,經濟與科技的輪子總是往前走,全球化帶來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尤其,當資訊與通訊等知識密集型高科技產業導致電子商務、網路經濟、線上經濟等新型產業大規模興起後,知識經濟乃正式成為時代經濟之領航者,今日競爭力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於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
不管在商場、學界或政界,決戰的勝負,往往決定在情報獲取的多寡與良窳;如何從資料(data)裡面採挖出個中蘊藏的資訊(information),進而創造出價值,乃為兵家制勝之道。8月16日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正式成立大數據(Big Data)研究中心,成為國內少數的大數據團隊之一,正式宣告參與此領域的競逐與合作。不過,作為奠基者的鄭光甫教授卻面無喜色,他憂心,台灣此方高手固然不少,但政府的企圖心以及整體的社會氛圍卻遠不如中國積極。中國企業遠比台灣企業更提早佈局大數據的開發。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曾說:「不參與大資料(大數據)建設,10年後一定後悔!」
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海量資料、大資料,指的是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人工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資訊。電腦、手機、網際網路與雲端技術的發展,變不可能為可能。《華爾街日報》有一篇《大數據,大影響》的報導指出,「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資產類別,就像貨幣或黃金一樣。」也有很多人形容大數據的資料是 21 世紀的石油;玄妙的是,石油會消耗殆盡,資料卻是「用後不滅」,且越用其累積的價值也越高。
目前大數據被應用的範圍已不僅限於商業的消費預測,也在選舉與公共行政上的處理。
商用如Google、Facebook、亞馬遜、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正在運用大數據力量獲得商業上更大的成功,並且,其他行業金融和電信企業也在運用大數據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選舉也將大數據派上用場。2012年歐巴馬競選團隊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了即時監測選民意向。在台灣,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柯P即採用大數據,了解網友最喜歡的關鍵字、找出意見領袖、監測與對策,並找出鐵票族群。美國國土安全部利用氣象學的衛星雲圖預測網路威脅並防範其攻擊。
不久前報載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領軍的行政院大數據小組,將勞保資料庫與財稅資料庫相互勾稽,找出485萬受薪階級在過去三年的薪資動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決策參考線索。此一消息成為大新聞,則意謂著台灣政府部門識者仍在少數,而台灣的發展也還在初階。
不過,建立大數據需要鈔票。不同行業存在差異性,很難期待一套普遍皆準的大數據智慧型分析系統,因此,未來數據共用聯盟將會成為一種風潮。透過大數據來提升台灣公私部門的競爭力,有規劃與群策群力的結盟,將是必要之舉。在建構資料平台之前提出好而有義意的問題,以及獲取資料後,如何去判讀資料使之轉為有用有利的資訊,更是建構大數據資料庫的兩個最關鍵的步驟。此外,針對大數據使用規範的制定,也必須有更多產官學的討論,以使大數據使用的秩序得以合理的運行與維護。
大數據的普遍化最終立基於資訊的開放,台灣有此優勢,是中國不及之處。
台灣小而美,強而柔,易與鄰國交善,不會成為鄰國之威脅。如能本於其在國際上可親善而有價值之夥伴的天然優勢,台灣實可與他國進行大數據的開發與合作。政府不妨鼓勵資策會與工研院民營化,激發其競爭力。政府也應積極將非機密工作外包,既減輕政府人事負擔,也藉此鼓勵民間參與數位建設與服務,進而形成全國大數據建設。
大數據的浪潮像海嘯般地湧來,不適應者會有被滅頂的威脅,但它夾帶而來像石油般的財富,卻是新的機會。在哀嘆台灣整體競爭力下滑之際,何不學學中國的決心衝衝看,說不定會為台灣找到新的競爭優勢,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