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台灣必須適應不斷變動的戰略環境

◎何瑞恩(Ryan Hass)

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六月十二日在新加坡的歷史性高峰會,降低了爆發另一場韓戰的風險,讓美國與亞洲各國的許多人都鬆了一口氣。然而,朝鮮半島(或韓半島)危機稍歇,並未顯著減輕台灣面對的外在挑戰。亞洲戰略競爭的棋局正在轉變。

面對美國外交政策的不連續性

第一個重大轉折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正如我在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同事卡根(Bob Kagan) 近來主張的,川普總統執政下的美國外交政策,背離了華府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所恪守的兩黨一致路線。川普總統正在落實他醞釀逾三十年,並在二○一六年選戰中倡議的理念,包括他認定自由貿易使各國佔盡美國便宜,以及盟友與安全夥伴太常利用美國的慷慨,不勞而獲。

「美國優先」政策 台灣須積極主動(圖:美聯社)

正如六月間七大工業國集團(G7)加拿大高峰會的分裂所凸顯的,川普總統沒有興趣維持美國及其友邦之間的暗盤交易,美國為了支持盟邦進步發展,付出了提供安全保障與開放市場的代價。對川普總統與許多他的支持者而言,這類協議根本不算協議,而是強加於美國人的不公平負擔,犧牲美國自己,以保護並促進他國的繁榮。為了補救這種失衡局面,兌現「美國優先」路線,川普總統示意他決心縮減美國的涉外糾葛、抵擋全球化浪潮、促進更互惠的貿易與投資管道,以及強化美國邊防。

對川普總統而言,美國的實力主要是由其經濟規模及軍事力量加以衡量,而非取決於美國典範的吸引力,或其召聚集體行動以對抗共同挑戰的能力。對於沒有恆久的朋友或敵人,只有隨時勢演變而不斷調整的關係群集的信念,川普似乎理直氣壯。

川普隨時勢演變 調整關係群集

與此同時,北京不僅愈來愈肆無忌憚地對台灣施壓,對華府力挺台灣的表態也愈來愈敏感。北京增加人民解放軍在台灣周邊的軍事行動,還透過網路與其他手段,加強滲透台灣的政治體系,擴大限縮台灣國際空間的力道,使台灣成為影響美中關係發展的議題之一,甚至愈來愈厚顏無恥地強迫各國與企業接受北京對台灣地位的詮釋,連他們用來指涉台灣的命名系統也不放過。

白宮認為,必須遏止中國擴大對台施壓,因此當北京近來要求外國航空公司在其官網的下拉式選單中,必須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時,白宮選擇抗拒。白宮將這類要求形容為「歐威爾式的胡言亂語」。對於北京愈來愈過份的踰矩行徑,華府有許多人肯定此舉乃是遲來的糾正,但北京有些人刻意扭曲美國的立場,將白宮的反應解讀為是對尼克森總統在一九七二年「上海公報」中表述的「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挑戰。北京部分人士也以類似觀點看待「台灣旅行法」,指其為華府企圖模糊美台民間往來的非官方性質,進而使其更類似國與國關係的一步。

必須釐清的是,華府與台北近幾個月來在經營彼此的非官方關係時,並未偏離長久以來的慣例。川普總統及其政府成員已重申,美國奉行以「台灣關係法」與美中三份聯合公報為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而台灣蔡英文總統即使讓一些支持者感到失望,批評她沒有更強硬地抵擋來自中國的壓力,也仍然堅決致力於維護兩岸關係現狀。

◎何瑞恩(Ryan Hass)

「美國優先」政策 台灣須積極主動

關鍵在於北京對台灣的動向愈來愈敏感、愈發咄咄逼人的同時,美國卻以「美國優先」做為其外交政策追求的目標。「美國優先」並非表示台灣孤苦伶仃,無人可依靠,台灣仍享有美國政府上下及國會跨黨派議員的深厚支持。然而,「美國優先」的確意味著台灣的戰略環境不斷演變發展,台灣必須保持積極主動。此時此刻的台灣不能獨善其身,漠視包括美國在內的摯友所關注的事,而是必須抱持憂患意識,兢兢業業。台灣愈能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深化與志同道合夥伴的關係,在處理兩岸關係時展現與北京折衝的堅定意願、發揮人民的優異才能,提升吸引全球資本、人才、科技的實力,就愈能駕馭不斷變動的戰略潮流,找到自我未來的定位。

(作者何瑞恩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魏國金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