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本無神壇,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是完美的,一切作為都必須接受公開檢驗。吾人讚譽賴揆的施政表現,並非造神,他只是做了擔任國家最高行政首長應該做的事。(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儘管勞團抗議不斷,特定政黨從中作梗,執政黨內部猶有異議,行政院版勞基法修正草案仍快速拍板定案。縱然內容有所妥協,但堅守「四個不變」,確保勞工安全與權益,更附加「加班彈性、排班彈性、輪班間隔彈性、特休運用彈性」等「四個彈性」,賦予企業經營和勞工工作彈性。此外,行政院回應「五缺」(缺地、缺水、缺電、缺才及缺工)議題記者會亦於上週分別舉行,並提出具體可行方案。賴清德院長可謂不負小英總統付託,上任兩個月即繳出漂亮成績,表現令人激賞。
台灣這些年經濟成長疲弱,薪資倒退,以致民眾對未來失去信心,或坐吃老本,或滿足於小確幸,壓抑了打拚昂揚的精神,於是社會充斥怨懟氛圍,需要一位堅毅不拔的領導人帶領民眾突破困境。其中努力的重點就是拚經濟,帶動永續成長,以突破台灣目前中等所得的陷阱,向上躍升。而拚經濟不光是需要路徑圖的指引,更重要的是,必須提出具體措施與具有執行力。揆諸李登輝之後歷任國家領導人,莫不把拚經濟當成施政優先事項,但常常是一堆口號、訴求與藍圖,卻光說不練,以為只要口號響亮,訂出方向,經濟自然復甦,因此在李登輝之後,經濟成長率每況愈下,持續下跌,淪落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由此可見,台灣經濟下滑的癥結,在於缺乏策略與執行力。陳水扁時行政效率尚佳,卻糾葛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在國會多數的泛藍陣營逢扁必反之下,重大政務的推動幾乎停頓不前,幸而承繼李登輝時代六%高成長的基礎,阿扁時期的經濟尚可維持四%中度成長的規模。到了馬英九政府,一味親中西進,以為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得到朝貢式的和平紅利與中國市場,台灣經濟自然隨著中國崛起而壯大。但是,全面向中國傾斜,加深了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不但造成台灣被邊緣化,削弱了我經濟自主發展的力道,經濟平均成長率降至僅約二%,更讓中國勢力滲透至台灣各個角落,擴大了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種下小英時代,中國一再以經濟籌碼企圖脅迫台灣接受九二共識的惡果。
小英執政時,台灣已百病叢生,改革勢在必行,尤以經濟必須振興,方可改善民眾的生活,掙脫中國的陰影。由是各項改革大菜紛紛端出,民眾拍手按讚,而書生內閣滿腹經綸,天花亂墜,文青親信,沉溺浪漫訴求,感情抒發,一句句文學佳言,出乎領導人之口,莫不令人感動萬分。然而,一聲聲「你們的問題我都聽到了」之後,卻往往在此劃下句點,再無下文。總之,英全的學院派組合施政步調緩慢,遇事游移不決,無法建立執政威望與效率,以致改革延宕,支持率下跌。對比之下,賴揆上任後任事的積極主動,展現決斷與執行力,在兩個月之內,包括軍公教加薪、解決企業五缺,以及阻力重重的勞基法修正,為遲鈍的官僚體系帶來活力與衝勁,徹底改變了民眾的觀感,迅速填補這個政府備受詬病的空談缺失。
民主政治本無神壇,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是完美的,一切作為都必須接受公開檢驗。吾人讚譽賴揆的施政表現,並非造神,他只是做了擔任國家最高行政首長應該做的事;我們肯定賴清德,乃因感於近年太多政治人物,往往流於空談,囿於身段,無法身體力行。尤有甚者,溝通協調本是手段與程序,以之做成決策並實行,如今卻常常本末倒置,凡事皆強調必須溝通協調得到共識,才能執行,一旦正反意見並陳,而這是民主社會必然現象,即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斷,致而打亂施政腳步,貽誤了改革時機,結果一再端出半吊子改革,既無法徹底解決沉痾,更讓民眾失望。賴揆積極任事的態度,或可做為借鏡,讓小英政府開始展現積極、正向、承擔與勇氣,兌現其對人民的承諾與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