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潘文忠打到兩個重點

◎ 施光訓

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的高教政策打到兩個關鍵重點:一是考量高教資源分佈,避免偏遠地區資源失衡,不再是台北看天下,可以國家資源高度出發,有利引導私校精緻特色化,承擔高教資源失衡,用教育翻轉偏鄉青年的世代正義訴求。第二是建立高教重建基金的政策,建立類似金融重建基金的緩衝滯洪池,先用公權力保障學生與教職員權益,減緩社會衝擊後,再重整轉型高教資源,也是很高明的做法。

台灣實質所得水準與居住地點有高度相關,居住地點又與所受大學教育的地點有顯著關係。台灣近十年來的經濟無感與三中一青困境,很大部分根源於二○○○年的大幅開放設置大專院校,導致一窩蜂招生,供給浮濫,直接引起近十年就業市場供需失衡與大學學歷貶值的問題。

若不正視城鄉高教資源差距,繼續執行高教退場,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偏鄉無私校、選校不選系、都市難入學」的扭曲現象。學生擔心私校倒閉,勢必以「選校優於選系」,偏鄉僅剩公立學校可以維持。都會地區因為人口密集,熱門科系持續供不應求,學生因為分數放棄有興趣的科系,改學次要興趣的學科。以這個邏輯來推演,未來十年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可能會是「小資經濟」的產物,學生選校只是為了交通便利,獲得一張文憑,大學因地理位置正確就可以確保招生額滿,誰願意去經營學校特色,縮短學用落差?

日韓亦面臨少子化趨勢的考驗,政策主要以「等比減量、獎勵特色」的觀念限期逐步調整。等比減量是不論公私立院校,皆以五%等比例,同步降低每年招生名額;辦學績效差的學校則以十%或更大的規模加速減量,非僅引導後段私校退場,這種機制值得我們借鏡。避免偏鄉私校核爆式的毀滅,不但可以照顧偏鄉青年,也可以源頭化解未來產生的法規與教職員失業問題。

台灣的高等教育近二十年來進步有限,尚停留在工業化的思維架構,造成今天的三中一青困境。部長就任第一天就點出高教改革的核心重點,已為台灣教育種下一粒希望種子。

(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