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訪》教育部長潘文忠:教育改革轉型 學生為主體

記者黃以敬、林曉雲、吳柏軒/專訪

蔡英文總統宣示要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國家;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上任後,隨即廢除黑箱爭議課綱,宣示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要銜接上路,國中則要逐步達到全面免試升學,以及高教要朝「公共財」理念去調整大學數量及區域均衡。

十二年國教、高教轉型的大工程不會一蹴可幾,挑戰與阻力也未減少。潘文忠更強調,國教、高教都需轉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從課程擴大選修、招生擴大免試,到學校數量調整與存廢,甚至要讓學生可以就學與就業的自主轉換,未來教育施政將會更實 踐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轉型。

「把課綱做好」 最重要的事

Q:國教課綱課審會修法改由政院提名且須立院代表審查同意,委員和新設學生代表如何產生?此舉增加政院及立院兩層作業,新委員又恐對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不了解,一○七學年實施期程會否太趕?

A:課綱法制化是社會的共識,十二年國教課綱在一○七年實施,是很多基層學校及教師的期待。不過,教科書商編書及審訂需時一年半,意謂半年內要完成最多四十九人的新課審會組成且通過立院審查,還要新課審會審議通過目前被擱置的新課綱,時間確實緊迫。

目前原就有國教課綱審議要點辦法,教部希望能在兩個月內或更快完成修訂,送立院備查。課審委員的產生,希望有委員會廣收各界推薦、遴選,例如學生代表可由學科中心及各學生團體推薦再遴選。教育部也已建請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研商加速推派代表組成審查會,希望提名與審查雙機制,都能同步加速建構。

目前除了較有爭議的社會領域課綱確定將延兩年實施,十二年國教領綱及其他領域分綱則將直接提交新課審會審議;也會在審議過程中,就讓教科書商可參與並熟悉,儘量讓編寫教科書更提早。

但前段課審會的立院審查,以及課審會需要多少時間可完成課綱審查,甚或社會課綱延後需否再微調總綱,確實有變數,萬一有任何作業延誤而導致十二年國教課綱時程生變,教育部不會急推,畢竟「把課綱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鬆綁限縮教學 高中職增選修

Q:未來更新的挑戰是,國中生進高中職到底要學什麼十二年國教新課程?

A:十二年國教上路已一段時間,下一階段應是高中職課程和教學革新。未來高中職課程較大共識是擴大選修,讓不同興趣與潛力的學生有可自由學習的空間。

這對高中職教學型態是很大轉變,教育部將啟動十八所前導學校,鬆綁被限縮的高中教學,擴大選修課程,都須在課綱發展過程中就同時做準備。除了課綱修訂、教科書配合外,還須投入更多經費提升高中職優質化,師資培育、教師人力、教學輔導、高中職學習評鑑也都須多元改變。

大學招生增考科 減少採計

Q:考試領導教學,蔡總統宣示要推高中職全面免試招生,教部今年起部分試辦,會考是否取消會是關鍵挑戰;未來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程,大學招生考試也須配合改變?

A:大家多詬病傳統教學及考試很難引導孩子自主學習,蔡總統要推國中生全面免試入高中職,就是要讓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有真正多元發展空間。

高中職容量及分布足以容納國中生就近入學的招生區,會先試辦取消會考的全面免試,都會區會維持國中會考為主,但擴大現行優先免試入學的比例;另則會搭配「類繁星計畫」,讓高中職可嘗試部分採計國中在校表現,偏鄉學生則有更多機會被推薦進明星學校。

無會考的全面免試是較長期目標,高中職均優化配套需先做好,因此絕對會逐步推動,國中會考短期內也不會廢除或大變動。

高中選修課增加,照理講,大學招生相對應的考科應要增加。但目前高職、技術高中類群紛雜,技專統測就至少有二十群類六十個考科,很多專業科目實在考太細。相對地,且越來越多大學認為,入學新生未必要分系組,大學採計考科可更精簡。

因此,未來大學考試若兩試合一,考科可因應高中職選修而增加,但大學系組招生採計的考科數量,應儘量以同領域校系的共同核心課程為主,採計考科應可減少。

這些都需大學招聯會討論決定,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學生若預定一一○年升大學,大學新招生方案也會在一○七年定案公布。

高教不排除 私校可轉公校

Q:教育部花一年時間重訂高教新藍圖方案,但先設五十億大學創新轉型退場基金,是會持續目前公立合併、四十私校退場的減校做法?或會改變公私校比例不當的結構問題?

A:先前教部提的五年一千億高教藍圖方案,其實還是頂尖大學、教學卓越及技職創新三個舊計畫的改裝,但高教問題應是更宏觀、更以學生為主去思考因應。因此,教育部目前訂出要「盤整全國高教資源、考量區域均衡」。未來每一縣市須有適當比例的公立及私立大學,甚至不排除有私校可轉公校,公私立大學分布不均、比例倒置的結構性問題期可改變,公校總額容量甚至可能因此提高到六、七成以上,以減少多數學生須背學貸唸私校的壓力。

私校如要退場,也須以「公共財」觀念去轉型或關校,五十億大學退場基金勢要照顧學生轉置及教師轉職。大學轉型退場,原有捐贈興學的校地、校產就仍需做公共利益使用,甚至希望大學能轉型創造其他產值,收入可回饋基金或社會,基金可滾存去做更多累積與利用,不僅是考量學校退場,而是要讓學生有更好的高教環境。

學用結合 就業就學區間轉換

Q:蔡總統強調要解決年輕人低薪化問題,但教育部九十八年推出的「補助大學畢業生實習方案」(二十二K方案),就被視為促使大學生低薪化的凶手之一,未來教育部除要把大學研發變成企業產值而減少「產學落差」,又要如何改善學生與企業的「學用落差」?

A:總統已指示勞動部,一個月內會針對最低薪資問題提出改善方案。教育部在就業人才的培育部分,則主要讓學生有機會從學習到職場儲備,兩者要求平衡,產學合作不是要讓學生實習成為企業廉價勞力,也要改變以往學生重升學、忽略就業的教育內容。

我在台中市服務期間曾推「青年希望工程」概念,政府扮演平台,把高職、大專、企業三方聯結在一起,企業及大專都直接與高中職合作,企業不是只要學生去當實習人工,而要參與課程輔導就業創業,甚至提供就業機會;大專也透過結盟,提供有技術的學生升學機會,教育內容更貼近就業需求。

其中更重要是未來的學生升學之路,應該有更多彈性的回流教育,不是只求一路升大學或科大,連技職升學率都逾八成。在這樣的產學平台中,可有「區間車」的概念,學生隨時可以離開學校,而有一個階段就業,機制要能讓學生隨時再上車回校念書,有相當工作經驗者的入學方式,可具彈性或加分。

工作會累積經驗及薪資,回流進修就不用背負學貸,這種真正的學用結合,更能鼓勵學生有更多自由選擇及彈性轉換的空間與意願,也可有助高教增加生源。

銅像、教官存廢 可民主對話

Q:蔡總統強調未來教育要從傳統由上而下的「國家教育權」,改為由下而上的「國民學習權」,未來教育施政還有哪些結構性轉型工程要推動?

A:台灣幾經政黨輪替,就如蔡總統所言,台灣須從「民主對決」走到「民主對話」,例如除了各級學生依法將可參與課綱制訂審議,銅像存廢、教官設置、學雜費調整,還有學生相當關心的短褲進出校門等服裝儀容相關校規制訂,過去許多教育領域的對立性爭議,都應有更多年輕學生的參與及意見容納;未來教育領域應有更多教育行政、學校師長與學生的民主對話,台灣教育就會有更多符合公平正義的改革與轉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