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媽媽,妳為什麼憂鬱?

◎ 梁莉芳

母親節的前夕,在過節前的歡樂氣氛中,傳來竹科工程師妻兒死亡的消息。根據媒體報導,該名全職媽媽先殺死兩位小孩,再上吊自殺。新聞底下民眾的回應留言,不乏對抗壓性低與自殺行為的指責,像是:「這樣就想不開了,那其他更『弱勢』的家庭怎麼辦?」「自殺也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還要牽連兩個小孩?」或是呼籲憂鬱症應該及早尋求醫療的協助,以及家人朋友、社交支持的重要性。這些常見的反應,都將問題解決的責任指向個人,看不見媽媽們的集體困境。

受到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照顧/照顧工作經常與女人連結在一起,母職更被認為是女人的本能,不需要特別投入體力、心力和時間去學習。對於無法扮演好媽媽角色的女人,我們給予的不是對困境理解,而是質疑。母親往往等同於愛、犧牲奉獻與不求回報,這種將母職神聖化的過程,讓我們很容易忽略媽媽也是人,有作為人的脆弱與需求:會笑會哭、會沮喪、生氣,會覺得疲累、想要休息。但是,一年365天,什麼時候是媽媽的休假日?

有參與正式勞動市場的媽媽,過的是24小時輪班的日子,白天從事「第一班」的有薪工作,下班後繼續「第二班」的育兒、家事勞動,蠟燭兩頭燒的緊繃人生,是她們日常生活的寫照。此外,經常還得面對雙重愧疚感的煎熬:「是不是把工作的順位放在孩子的前面?」「是不是因為母職而怠忽職場的表現?」焦慮自己不是稱職的好媽媽,也不是盡責的好員工。

沒有從事有薪工作的媽媽,面對無止盡的家務工作和育兒照顧,總是處於24小時待命的狀態。需要填寫職業欄時,會猶豫該不該寫上「全職媽媽」(或是聽起來專業一點的「家管」),因為接下來得面對一連串與真實不符的刻板印象:「好好命!日子過得這麼輕鬆!」「妳一定很閒,每天都去喝下午茶嗎?」生活裡,更是時時如履薄冰,擔心孩子表現不好或是有一丁點閃失,「妳不是全職媽媽嗎」的質疑便接踵而來。對於全職媽媽而言,井然有序的家以及優秀的孩子,成了他人評價自己時,最重要的標準。

社會對於女人撒下天羅地網的「好媽媽」期待,不允許例外。我們認為,女人作為媽媽,是孩子最好的照顧者。「好媽媽」應該付出所有的心力照顧孩子;「好媽媽」應該將孩子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好媽媽」應該有為孩子吃苦、犧牲的覺悟;「好媽媽」應該有堅強的性格,默默承擔所有的情緒和壓力。我們用放大鏡嚴苛的檢視女人是不是「好媽媽」?質問她們付出多少努力?但是,我們鮮少懷疑「好媽媽」的標準,以及女人為達到這個標準所付出的集體代價。母親偕兒自殺的悲劇,不是一個女人的憂鬱故事。它指向的是無數作為媽媽的女人的共同處境,以及母職的代價。這群女人,在「好媽媽」標準的大海裡獨自泅泳,快要溺水的時候,被期待要自力救濟度過難關,因為「好媽媽」的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每年,我們慶祝母親節的方式,某種程度上繼續強化「好媽媽」的狹隘定義,以及母愛的自然天性。模範母親表揚的千篇一律是女人的犧牲奉獻,不會鼓勵女人暴露做媽媽的挫折、沮喪和暗黑的想法。母親節銷售廣告主打的不外是家電、廚房用品等標榜讓媽媽更「省力」的禮物,實則又強調了母職工作的內涵,媽媽又再一次等同家務勞動的代名詞。

慶祝母親節的方式可以是:強調爸爸的育兒角色,以及家務分工的重要;翻轉「好媽媽」的定義,做自己/做媽媽、工作/育兒都不再只是單一選項的選擇題;讓育兒從家務事變成公眾事務,發展友善職場與托育政策。

媽媽的憂鬱,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和國家的責任。(作者現任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