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學生想要一平方公尺,我們卻給不起?!

◎張仁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教授兼學生事務長

臺北科大學生自治會參加113年大專校院學生會成果展榮獲全能滿貫獎的殊榮,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學生加入自治團體、參與公共事務,非常難能可貴。為何擔憂?答案很簡單,學校沒有多餘空間提供給學生。

這學期,有位系學會代表在學生代表大會上提出需求「希望學校給我們1平方公尺的空間,讓我們能放社團的物品」,這個問題讓台上的長官聽了相當揪心,因為沒有人可以大聲回答「沒問題」。

探究歷史後,才發現臺北科大在工專時期,學生約3,800人,當時校地面積有12.9公頃,在1970年代,為了配合市政發展,將建國北路與忠孝東路3.3公頃土地提供市政府作為道路用地。目前學生人數已達13,666人,校地面積卻只有9.7公頃,校地嚴重不足也使得有128位老師無法被聘任補齊。

另外,學校目前有97個社團及系學會,社團空間不是在地下室,就是委屈在體育館夾層或是系所倉庫,甚至有些社團沒有辦公室。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中央社)

筆者在臺北科大服務23年,也是大安高工畢業校友。猶記剛到臺北科大服務時,就強烈感受到空間壓迫感。大安高工校地44,253平方公尺,學生2,347人,平均每生有18.85平方公尺;臺北科大校地96,537平方公尺,學生13,666人,平均每生有7.06平方公尺,平均使用面積大約僅是大安高工的三分之一。同樣是大安區學校,竟有如此大差異,何況還是一所國立大學。

大學生活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校園的空間有著重要作用與影響,其中,教學大樓、圖書館、實驗室是學術與發展的主要場所;校園廣場、餐廳、休閒設施等場所是提供生活與互動的環境。

40多年前,臺北科大配合市政建設,如今卻面臨校地不足,負面影響包括限制學校發展、影響學生學習、衝擊學術聲譽跟競爭力,因此,解決校地不足問題對於未來持續發展與提升教學品質至為關鍵。欣聞同樣是國有土地的建國啤酒廠時值活化之際,如果臺北科大能順利加入,全體師生與校友將無須擔憂,學校未來在國家產業人才培育上勢必能創造更多競爭力。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