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加入聯合國 不是做白工

■ 黃德源

每年九月聯合國開議期間,都會上演一齣「台灣重返聯合國」的戲碼。回顧過去十三年來,台灣政府推動參加聯合國的方式,往往是以消極被動,孤注一擲在友邦的聯合提案上。誠如台灣國際法學會理事長陳隆志所言,在「中華民國」的陰影下,每年加入聯合國的行動只能是例行公事式的「拜拜」。然而,此是否就代表著台灣必須接受「一個中國」的宿命,而無從維持既有民主法制體制呢?

由於中國擁有否決權,於是有人認為,既然台灣加入聯合國是不可能的任務,就毋須浪費精力在不可能的任務上,因而轉向寄期待於中國。然而我們必須問的是,既然中國握有如此大的籌碼,何以中國甘冒國家形象犧牲之風險,也要在國際社會任何角落封殺台灣?

原因很簡單,因為國際社會結構與制度並非鐵板一塊,不是「先天給定」(given)的存在,而是由不同國家或社會間彼此互動下的建構。進一步說,縱使目前台灣無法以具有國際人格的身分在國際社會中活動,但卻不妨礙民間熱絡的交流。特別是在全球化架構下,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跨國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各項民間活動交流頻繁,中國絕不可能完全阻撓台灣在世界的發聲。中國當然深諳此理,於是想盡一切辦法也要阻擋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現聲。

基此,筆者認為,台灣除了繼續推動加入聯合國,以凸顯中國的打壓與蠻橫之外,應將國家戰略置於「柔性權力」的建構上,展示台灣獨特的發展經驗,必能為世人所真正關注。只要國際社會仍有台灣發聲的一天,台灣就有機會創造,或等待,國際社會結構與制度的質變。 (作者為政治大學博士班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