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教機困境與國防預算配置

◎ 呂禮詩

前立委日前一席「中科院十年都造不出來戰機引擎」之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419000404-260102),語驚四座;與其前年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聽取「國防能量自主現狀及能量精進」報告,質詢國防部時提及「藉著採購高教機的機會,提高漢翔的技術、開發新的技術」,兩相比較,無論其驚人之語是送給蔡政府的「金玉良言」,還是「沒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都顯現了高教機的「國機國造」,並不如國人想像容易。

其實經國號(IDF)戰機的開發,是「八一七公報」中對台軍售的質量限制下,雷根政府為確保台海的戰力均勢,所採行的部分技術輸出折衷方案;故機身構型是與通用動力協力完成,發動機是與蓋瑞特合力研製,航電及射控系統是與西屋共同研改。

在當年中科院許多工程師因科技品位加給的稅務問題,負氣去了新加坡,又為了理想前往南韓;在技術無法傳承,國外原廠將本求利,以致三十年後的今天,關鍵技術或零組件依舊掌握於國外原廠手中,以致高教機只能看著IDF的圖稿畫葫蘆,而沒有新構型。

蔡政府支持IDF高教機的關鍵,若真是建立在漢翔「自行吸收七十億元研發經費」及「原型機兩年半內試飛」兩項承諾,以漢翔二○一四年十八億元及二○一五年二十億元的稅後盈餘,兩年半內試飛等於耗盡近三年的盈餘,還未加計執行其他軍民業務的營業成本;漢翔財務風險之高,難以估計。

理想的國防預算,應該是人員維持費、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費,以四比三比三的比例分配。事實上,因為募兵制的推動,人員維持費從二○○八年的三十八.一二%,攀升至二○一四年的四十九.一七%;雖然二○一五年略降低至四十四%,但是在「戰鬥部隊勤務加給」及「留營慰助金」核發,與工兵、化學兵、通信兵等戰鬥支援兵種「戰鬥部隊勤務加給」「不要小氣」的發給,未來所能進行的軍事投資將更為有限。

且空軍除高教機外,尚有F-16A/B戰鬥機升級航電系統十八.五億美元的合約將執行,海軍亦有數千億元的潛艦需求,陸軍現役戰車也已服役二十年以上,亟待更新。如此龐大的軍事採購需求,如何以少得可憐的預算落實,再加上債台高築的國家財政,準總統與曾經擔任過財政部長及多家上市櫃公司獨立董事的準閣揆,恐怕應多斟酌。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