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澄社評論》從女童凶殺案學到什麼?

◎ 鄭泰安

三月二十八日發生女童慘案後,媒體圖文並茂(含凶刀照片)、鉅細靡遺地報導,簡直和二○○五年四月,藝人倪敏然輕生後的媒體報導方式完全一樣!筆者當時的研究報告指出媒體報導產生了模仿效應,導致自殺死亡和自殺未遂者顯著增加,之後媒體在報導自殺案例時已相當節制。

如今媒體連續兩天大量報導此一凶殺案件,忽略了這樣的報導同樣會對精神病患產生模仿效應,尤其是以妄想、幻覺為主的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在妄想、幻覺的影響下尋找不特定對象下手,過去國內外都有案例。果然媒體一報導,三月二十九日就有病患上網稱讚王姓犯案者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三月三十日隨即在大台北地區發生兩起病患做的隨機傷人案件,凶器都是刀。

面對民眾的強烈不安,民調下滑的柯市長要求里長舉辦大型活動,可以「揪出里內奇怪的人」;陳副市長責備王姓犯案者的家人也應負責(他對子女罹患嚴重精神疾病的市民缺乏同理心);北市衛生單位頻打電話給列管的精神病患問:「最近有沒有想要攻擊別人」,搞得原來穩定的病患激躁起來;搖搖哥被以有「傷人或自傷之虞」強制住院;北市府還建議衛福部考慮修法鬆綁精神病患強制就醫法規,讓警消人員遇到「恍神而漫無目的遊走」的民眾即可強制就醫。這些都是對上述案件的過度、外行的反應,極可能侵犯精神病患的人權,對病患的治療則只有害處。很遺憾,政府官員和媒體都沒有尊重專業。

北市松德院區楊院長說的對:光是強制就醫不夠,如何讓嚴重精神病患能夠長期穩定地接受治療才重要。嚴重的精神病患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妄想、幻覺症狀,但病患常常漏藥、拒藥以致症狀復發,家人早已心力交瘁。健保署早有編列預算補助「居家治療」(病患自願接受)和「強制社區治療」,病患家屬和醫院可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後即有精神科醫護人員定期到病患家中給予藥物心理治療,這是最為經濟有效的做法,可惜目前尚未普及,亟待改進。一旦病患症狀有效控制,便可給予社區復健治療。盼衛福部和縣市衛生單位好好改進!

(作者為精神醫學教授、中研院特聘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