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適合浮動電價嗎?

◎ 王雲怡

經濟部昨敲定新電價4月1日上路。(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經濟部即將公布調降電費,降幅約9%,據估計一般家庭用戶可月省80元電費,但讀者可有感?您又知道這波電價調降的最大受益人是誰?物價會隨電價調降而變低嗎?如何做才能有效避免電價波動?

「電價」漲跌,不等同「電費」增減!

台灣的用電需求結構,住宅部門用電僅佔18%,而全國3,330家製造業用電大戶則佔51%。然而用電大戶受惠於電價調降、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物價會隨之調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電價調降,看似嘉惠用電人,然而我們應先看清「電價」與「電費」的差別:「電價」漲跌,不等同「電費」增減!由於用電習慣受電價漲跌影響,當電價長期持續下降,用電人的用電習慣鬆懈、不會刻意節電,所繳的總電費也就不會相應減少;反之,若電價持續上漲,則用電人會尋求節電措施、購買較省電的產品,而使得總電費增加有限。

以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油電雙漲為例,8年間「平均電價」漲幅達33%,雖然由於缺乏配套措施及溝通過程粗躁而引發全民不滿,然單就結果論,用電成長量(約9%)確實較民進黨執政時期低(約32%);過去8年的住宅部門用電成長(約5%),更低於全國整體用電成長,顯見一般消費者的確有意識節電。

同樣情況也可見諸於德國。德國以政策工具引導節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即為高電價。經過20年發展,高電價政策不僅讓用戶大幅減少用電,也讓國內節能產業興盛,甚至外銷全球。

浮動電價再思考:台灣超過9成電力仰賴進口燃料發電,真的適合採用浮動電價制度嗎?有許多國家的電價交由市場機制決定,然而這些國家的電力市場同時也是自由的;您有看過其他國家像台灣這樣,電力市場為國營事業獨佔且電價隨國際燃料市場浮動?

「電價自由化」的前提應該是「電力市場自由化」,透過各電力公司間的高度競爭,讓電價充分反映成本與利潤;一般用戶有更多價格或服務可選擇,而用電大戶也能在電力衍生商品市場中,透過財務操作而避免遭受電價波動風險。

但在獨佔電力市場,由於被保障或限制一定的利潤,電力公司缺乏積極改善經營效率或改變發電結構的動機,而當前的浮動電價機制,只是讓電力公司將預期的燃料跌價空間,無差別均分給用電戶,並在預期漲價前再從用電戶身上拿回來。此非但無益於建立用電戶的節電行為,也等於讓用電大戶暴露於電價波動的風險當中。

有論者言,近日對於暫緩電價調降的呼聲,乃因未來民進黨政府為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預留漲價空間,此言差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再生能源的價格將因技術成熟而繼續走低或持平,化石能源如天然氣、煤炭及石油,將隨蘊藏量的減少而漲價。化石能源目前的跌價趨勢,實乃短期國際情勢造成供給失衡所致。政府將電價漲跌,拱手交由不確定的國際因素所左右,並非負責任的做法,加緊推動再生能源、提升能源自給率,才是減少未來電價高漲風險的根本之道。(作者為新能源產業促進會副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