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對照布林肯中國行與台灣藍委「上京團」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週的三天中國行,各方矚目。美中關係自去年初中國間諜氣球事件之後,陷入幾十年來最低點,拜登與習近平十一月舊金山APEC會談之後,雖略趨和緩,對抗之勢未改。布林肯此行,此一形勢不變,從主要國際媒體報導,提綱挈領,可看出基本事實。《紐約時報》稱,「小進展難掩大分歧」。《美國之音》引述分析,指布林肯未有任何突破,只是讓美中關係從「急劇下滑」走向「穩定惡化」。BBC報導習近平、布林肯會晤「清晰地溝通分歧」,重點指向烏俄戰爭「中國不作為,美國將出手」。

事實上,布林肯對自己的中國行並未抱持過多期待。他一開始就強調,此行旨在「負責任地處理我們之間的分歧,以避免任何誤解、誤會和誤判」。從而,這只是雙方為保持溝通所做的最新努力,在基本戰略上,對改變對方立場不存希望,只求避免彼此陷入進一步衝突。

有如各方所見,美中兩國在南海、台海、科技管制、經貿爭執、烏俄戰爭等立場,歧見未解反增。中國雖宣稱布林肯此行雙方達成五點共識,重申加強溝通、努力穩定關係,具體的僅人工智慧對話會議、旅遊高層對話等交流。其間,BBC記者旁觀,整個行程既沒有鋪紅地毯,也沒有什麼熱烈歡迎儀式,布林肯在雙方會談開始時,基本上都在努力保持禮貌,但強硬的表情,嚴厲多於微笑。

相形之下,布林肯所關切的,是中國企圖介入年底美國大選、在烏俄戰爭協助俄國、中國電動車及太陽能板過剩傾銷等問題;外界所注目的TikTok爭議,雙邊會談並未提及。具體言之,美國在遏阻毒品芬太尼等若干議題希望中國合作,但其他領域仍強勢以對。

誠然,習近平說了「希望美方也能積極看待中國的發展」場面話;外長王毅坦白以道,指美國對中國的經貿打壓,「不是公平競爭,而是遏制圍堵,不是去風險,而是製造風險」。在朝野及民間對中國反感日增的基本形勢中,美國正透過多邊安全合作向中國的領土主張攤牌,並於科技、經貿加緊施壓勢必持續。因而,雙方雖維持溝通對話,可合作的領域縮小,對抗風險增加。

所有這些,有如美國官員一針見血地指出,「破壞和平發展的是中國,從來不是我們」。其關鍵變化,曾任職柯林頓政府的謝淑麗(Susan Shirk)指出,習近平已陷入獨裁者陷阱;其前年所著《過度擴張─中國如何偏離和平崛起》,例如企圖取代美國成為高科技超級大國,更一語中的道出箇中癥結。然而,當前正受泡沫破滅、通貨緊縮、經濟欲振乏力、失業嚴重所困的中國,只能採取和緩的對美態度。儘管如此,康乃爾大學教授卡爾森(Allen Carlson)仍形容現今美中關係,「就像一鍋快燒開的水,只需再提高一、兩度,就會沸騰起來」。

美中關係如今惡化,其咎在習近平野心崛起。同樣地,台海情勢緊張,主要也是中國不變的侵略野心。習近平之前的中國領導人,以和戰兩手策略對付台灣,習近平改弦更張,咄咄進逼,加緊侵擾脅迫。過去八年,中國毫無面對台灣民選政府的自信,斷絕官方互動管道,祭出經貿觀光禁令,進行認知及灰色地帶作戰,軍機軍艦、演習不斷,引起國際社會嚴重關切。今年台灣大選之後,尤圖利用政治新局面,拉攏在台灣的同路人,壓制繼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本月初邀馬英九前去北京演出「馬習二會」,與美、日、菲三國領袖華府高峰會同時;這次於布林肯中國行之後,傅崐萁等中國國民黨立委集體往訪,時間安排也非巧合。五二○前後,各種動作及花招必將接踵而至。

傅崐萁等人打著「和平破冰之旅」旗號,成員涵括立院七個委員會,包括剛參與外交國防委員會「潛艦國造」秘密會議的黃仁。無視各方爭議而組成的「上京團」,拜見統戰最高負責人王滬寧之後,中國旋宣布台灣文旦進口解禁、開放福建居民往馬祖旅遊、有條件恢復福建居民團體台灣行,還有福建十三條「惠台」措施。傅崐萁即以台海兩岸「迎來春暖花開」自我誇示,同路人幫腔助陣。

這就凸顯了面對中國併吞野心,台灣當前最大的危機,是錯亂了敵我關係。馬英九、傅崐萁絕非形象牌,「上京團」成員也不乏爭議之徒,平日於立院張牙舞爪,對中國卻恭順卑屈,在台灣人氣不佳,具體反映於最新民調。因而,中國以蠅頭小利回應,連日軍機艦卻進逼日甚,使出兩手策略,這幫人沾沾自喜,在台灣人民看來其實醜陋不堪。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