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還責於民〉別再將成藥污名化

◎ 沈麗娟

每到流感季節,常常看到報章雜誌甚至衛生主管機關之官方網站,提醒民眾一有感冒症狀,要馬上去看醫師,不要亂買成藥。直到昨日各大媒體引用尼爾森調查資料,顯示去年近二十億的感冒成藥市場,結論又是不要亂買成藥。對於這樣似是而非的報導與論述,實在感到憂心與厭煩。

難道每一個人一有感冒症狀就要看醫師嗎?就要吃藥嗎?流鼻水要不要看醫師?還是可以很方便地去社區藥局買抗組織胺成藥,緩解感冒症狀?剛發燒要不要看醫師?還是可以去藥局選擇簡單的普拿疼類退燒藥,多喝開水,多休息解除不適?

感冒不是流感,引起感冒的病毒有上百種,沒有特效藥,但可以用成藥來緩解症狀,通常七天內靠著自身免疫力,多休息就能恢復健康;而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造成多人死亡,其症狀包括高燒、肌肉關節疼痛、嚴重的倦怠,其他感冒症狀並不明顯,則需要儘快就醫,確診後儘早使用抗病毒藥品。

過去每年台灣健保花費三百億在感冒門診,如果今天政府鼓勵的是這些自行購買感冒成藥的民眾,都必須就醫,再多三百億也不夠用。而台灣健保目前臨床效果顯著的新藥,因為總額的考量,使得這些用來治病甚至救命的藥品,送進健保署核價長達一年都得不到健保給付,這樣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如果將看感冒的健保支出用於新藥的給付,才是全民之福啊!

台灣政府要有清楚的醫藥政策,將權力與責任賦予民眾(patient empowerment),推動自我照顧(self-care)、自我藥療(self-medication)、分級轉診。否則醫院的急診室,被輕病人塞爆,重症病人得不到良善照顧,忙壞第一線醫護人員,這是我們引以為傲,可以長長久久的健保制度嗎?切勿再將成藥污名化,我們要清楚地告訴民眾何時是服用成藥的時機,何時是就診的時機,何時是利用急診資源的時機。(作者為台灣大學藥學院副教授)

◎ 劉宇琦

小病自我醫療,在就醫不若台灣方便的歐美國家,其實是國民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問題不在自我醫療,而在是否具備這種能力。

筆者開業多年,執業過程中觀察到國人許多奇怪的用藥習慣:

第一,愛道聽塗說:張媽王媽說的永遠比醫師藥師說的可信,李四王五說血壓藥血糖藥會吃上癮,回家就自己減藥停藥。

第二,被媒體廣告洗腦:台灣的藥品廣告氾濫而且規範不足,通常強調療效而不提醒消費者藥品可能的副作用,不管藥品保健品,只要明星夠大牌、廣告夠密集,便能很快搶下一席之地!估計許多用藥都是客廳裡的醫生「電視大夫」開出的處方!

第三,對藥品戒心不夠:中藥有食補觀念,源於此,台灣人觀光出國愛買藥,甚至把藥品當禮品的狀況,相當普遍。

提升民眾用藥常識與基本能力、規範不當的藥品廣告、建立國人尊重專業的心態,是筆者認為面對這個問題的因應之道。

(作者為台中市健保藥局協會理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