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太陽花學運與經濟轉型

◎ 沈榮欽

二○一四年三月十七日,張慶忠的半分鐘通過服貿,成為引爆三一八太陽花學運的導火線,終至翻轉台灣政治權力結構。但是,太陽花學運迄今兩週年,對於造成不滿緣由的經濟生活,卻幾無改善。

兩年前藍委張慶忠的半分鐘通過服貿,引爆三一八太陽花學運。(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幾乎所有人都同意要根本改善青年的困境需要經濟轉型,新經濟的特色如無形知識、跨界合作、網路外部性、長尾效應等,都與傳統以規模經濟為主的代工模式不同。轉型需要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乃是轉型學者稱之為社會運動的過程。

現有大企業受益於既有的市場秩序與政府政策而缺乏改變誘因,並發展出相對應的論述邏輯,以正當化現有體制。經濟轉型始自邊緣企業的不滿,藉由資源動員與集體行動挑戰既有的制度邏輯與權力關係,並鼓勵創新與替代方案;接著透過制度創業家發展多組織跨界合作平台,交流並正當化新的論述邏輯和替代方案,然後透過媒體與組織連結的擴散至臨界點從而蔚為風潮,最終透過網路外部性成為新的主流邏輯,改變生活方式與資源配置。

準此言之,太陽花運動已經從青年的不滿到集體行動,並產生制度創業家在媒體的關注下,正當化新的邏輯與挑戰現有權力關係,可惜這一切都在政治運動的框架下運行,而未能擴散到對經濟邏輯的挑戰,因此主流企業壟斷資源與政策的正當性未受挑戰。

太陽花運動所蘊含的轉型能量相當驚人,從利用資訊工具串聯、溝通、集結、分工與轉播,到極短時間內開發出在立院訂便當的網路工具,不正是彼時方興未艾的O2O模式?但自始到學運後期與零時政府的合作等,都集中在政治場域,而未將能量集體移轉到商業創新,縱使只剩一步之遙,但始終沒有跨出去。

轉型鮮少由政府率先發動,一來維護現有體制的邏輯未遭受挑戰,再者體制轉型初期難以由統計數字看出,例如美國經濟多次轉型之初,都僅在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馬車到汽車),在統計初期並無重大差異,因此民間思想運動先行有其必要。不過,歷史上許多社會運動儘管失敗,卻正當化了新制度的邏輯,而為下一次運動的成功鋪路,縱使太陽花不能畢其功於一役,也應有機會成為台灣轉型的先驅。

(作者為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