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歷史建物的最後掙扎

■ 陳華

草山行館,在幽靜的環境中一座外貌似堡壘的石造建築,似乎靜靜地在等候遊客的到來。購買了三十元的門票,心想這裡有人管理真好。然而,沿著走道通往內部,發現有部分的地板發出特有的聲響令人想念,但來回行走卻發現竟是地板已凹陷而無足夠的支撐,且不只一處,直行到行館的最內部,是陳列蔣中正總統部分照片及文物的房間,發現一處因漏水圍起的區域,在同面牆壁的另一面是發霉斑痕累累的牆壁和腐朽的柱子,卻也引發個人對於這棟建物細部維修的興趣,細數下來,竟也發現隨意敲釘的窗格或尚未修補的破窗格、灰塵交雜的蜘蛛網、轟隆的空調風扇、僅用膠帶固定的窗簾、陰暗的殘障廁所,而地上紙屑卻不見負責的清潔人員,不禁令人懷疑這三十元到底用到哪裡去了?

帶著遊客的口吻,隨意問了幾位來訪遊客、餐廳服務人員及櫃台,發現這一棟建物開幕至今不過幾年,加上對歷史建物應有的維修經費應不致如此,但在詢問之後發現這建築竟沒有休息喘口氣的機會,全年無「修」地消磨殆盡,人都需要休息了,更何況歷經重要人士的進駐與時間遞嬗的建物,這些問題不知道是承辦單位佛光大學要負責,還是委託單位台北市文化局要處理。草山行館所提供的簡介上寫著,民國九十二年開始對外開放,短短四年當中,一座年近半百的建築物,讓來往的遊客踐踏、蹂躪它最後的生命。當初的文化建設,努力開放所有的歷史建物,為了讓市民更加接近歷史的過程,從台北市市長官邸的餐廳、紫藤廬、台北故事館等,不斷地開放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湧入大量的民眾,踐踏著高齡的地板,收取微薄門票,宛如娼妓一般,進去、收錢,即使是生理期、生病也一樣,進去、收錢,沒有休息,就為了賺錢。當我們在消費歷史建物的同時,是否看到歷史建物的最後掙扎!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