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中客限縮 台灣觀光升級

◎ 張靜芸

近日傳出中國自三月廿日起,將主動限縮來台人數,自由行旅客也從原本開放的四十七個城市,減少到四個城市民眾。儘管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對此表示此乃市場行為,但下一步將根據「兩岸關係形勢發展」和兩岸旅遊市場需求變化,視情況處理。由此可見,中客來台從來不是單純的觀光議題,而是事涉複雜的政治問題。

傳聞中國官方自三月20日起,將開始限縮中國觀光客來台人數。(資料照,記者劉濱銓攝)

藉由操作「觀光外交」,此一中國特有的經貿武器,一方面對即將上台執政的蔡英文與民進黨發出警示,藉此闡釋若到五二○上任前,或就職演說中,對於中國所堅持的「九二共識」沒有積極的回應,將還會有下一波的縮減,以示懲處。

做為對台政策工具之一,「中客來台」議題極具戰略意義與指標性,不可掉以輕心。中國透過計畫性地精算、操控來台中客人數,無可避免影響甚至衝擊台灣民心與經濟,但對台灣整體觀光產業而言或許不是壞事。正由於中國可以單方面的控制來台人數,我們更應該藉此時機,重新審視台灣觀光產業政策,正視當前過度依賴中國觀光客的現象,甚至藉此契機進行產業優化與轉型。特別是所謂「一條龍」產業鏈,獲利的多是特定旅行社與商家,正面效益被壟斷;反之,一般民眾普遍感受到的卻是環境破壞與旅遊品質下降等問題。

如同經濟與政治往來,我們憂心過度傾中有害台灣主體性一般,在此議題上也應有同樣的警覺。基於分散風險原則與避免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面對中國可恣意透過觀光人數對台施壓,政府除預先擬定相關因應措施外,更應積極行銷拓展國際觀光客,尤以日本、東南亞等地理上鄰近國家,甚或鬆綁相關申請來台旅遊的條件等,透過擴大觀光客源,彌補中國觀光客遭到限縮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另外,強化高端旅遊品質、推廣國內旅遊,都是可以同步推動的政策。如何將中客來台人數縮減的危機,轉化為國內觀光產業重新動能,值得深思。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助理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