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亞洲都市與氣候戰爭

◎ 蘇玉守

亞洲面臨天災宿命與後天失調,雖各主要都市人口與經濟快速成長,成為經濟上的世界都市,但卻是環境上的最脆弱都市。(資料照,記者吳俊鋒攝)

亞洲各國普遍面臨自然災害「高曝險、高脆弱、高損失、低保險、低準備」的特性與困境。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調查二○一一年全球天災損失三千八百億美元,亞洲佔總損失七成,顯高於美洲及歐洲。然而,總損失財產中,亞洲各國平均投保率不到二成,遠低於美洲五成,民眾面對災損無法轉移或分擔,也求償無門,更造成各國災後預算的財政壓力。

此外,聯合國減災辦公室二○一三年分析發現,亞洲各國面對災害準備與減災的四個根本問題:一、政策與法律難以付諸實際行動;二、缺乏災害風險評估與資訊公告;三、災害預防與減災預算不足;四、執行能量不足。聯合國預測二○二五年全球自然災害熱區與可能造成的損失,將高度集中在亞洲區域。

亞洲面臨天災宿命與後天失調,雖各主要都市人口與經濟快速成長,成為經濟上的世界都市,但卻是環境上的最脆弱都市。舉凡東京、上海、台北、馬尼拉、達卡、孟買等,災難頻傳,過去偶發的水災或地震也成常態化,高度都市開發結果也易造成災後巨大損失。世界銀行早在十一年前即提出台灣高達七成的面積與人口位於曝災地區,聯合國二○一二年出版「世界都市化的展望」,針對全球六三三個人口超過七十五萬人的都市,進行各類災害風險分析。出乎意料地,台北、高雄、台中全數列入多重(曝露在三種或以上)自然災害的前十名排行榜,台北第三(僅次於菲律賓馬尼拉、智利聖地牙哥)、高雄第六、台中第七。台北的颱風、地震、淹水、土石流四項災害皆達滿級分;高雄除淹水外,其餘達滿級分;台中除土石流外,其餘也是滿級分。

台灣主要都市面臨著不同類型災害的威脅,全力投入台南震災的同時,台北、高雄、台中仍為天災的高風險都市,也應展開全面性、系統性、整合性的災害預防與準備。根據聯合國及美國經驗,每投入一元災害預防,可減少四至七元的災後損失,長期且持續的都市災害準備工作刻不容緩。地震災害較不易預防,各國做法多結合工程及非工程的手段,強化新建與老舊建築物、強化地鐵、公路、橋樑、水利等基礎建設等工程手段,也同時進行地震風險區調查、建築法規更新、圖資公開、風險評估、離災規劃、震災保險等非工程手段。

相較於震災,水災預測與預防較易,然而一九八○年後全球水災驟增,二十一世紀也堪稱是「一場與氣候戰爭的世紀」,水災不容忽視。各國因應策略也由工程防禦抗災,漸漸轉整合土地使用與環境規劃手段,強化都市蓄排水能力,增加地下、河川、山林涵養,高風險限制開發或撤離災區規劃,堤防退縮並讓地於水,以強化水災耐災能力。

(作者為美國賓大都市與區域規劃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