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經國號戰機升級 有必要

■ 單永立

日昨媒體報導,由國防部中科院與國營漢翔航太公司共同研發,針對我國空軍現有之IDF經國號自製戰機航電與武器系統,實施更新與性能提升的「翔昇計畫」,首架原型機在今年中秋節前夕亮相完成首次試飛。在美國布希政府拒絕出售F-16C/D戰機之際,翔昇戰機首航,特別引人關注。

航太產業發展素被視為火車頭產業,其特性為產品暨零附件公差精密度要求與附加價值高,零附件生產多樣少量化,產品與零附件市場區隔明顯,具備國際市場之寡占與壟斷特質,科際整合性格濃厚,產品暨零附件橫跨資訊、材料、光電、冶金、化學、機械等產業,具備軍民通用性,國際市場進入門檻與沈澱成本高,研發成本鉅大、時程漫長,深受技術風險與國內外政經大環境影響,需要政府的國防、交通與經濟產業政策有計畫之長遠整體政策扶持。

當年台灣外交處境艱困、美國又拒絕向台灣出售先進戰機,我國退而求其次改由航發中心(漢翔航太前身)與美方技術移轉合作研發,促成經國號戰機誕生。

經國號戰機雖受限於美方政治考量,對相關性能多所掣肘,但其研發過程,卻使台灣航太產業進入超音速時代,培養了整機設計、研發、組裝與飛航測試認證、專案管理、系統整合的能量。可以說,台灣雖為經國號戰機研發付出高昂學價,但卻使台灣本土航太產業與相關技術升級獲益菲淺。台灣航太產業實力更因此躍居亞洲第三,僅次於中國和日本。

由於武器系統研發、生產成本高昂,大多數國家多半採取「兩隻腳走路」模式,即自主研發產製與外購並行,並力求將純消耗性、不具經濟附加效益的軍備投資與武器研發生產,讓民間部門參與,不僅可培養國內相關科技產業研發與製造能量,帶動產業升級,更能增加國民就業機會。

因此,縱使台灣能買到F-16C/D,但對現有的經國號戰機仍應實施性能提升強化戰力,彌補F-5部訓機除役後產生的空防戰力間隙。

自製武器系統最大優點,在於能根據敵情威脅提升與本國國防需求,不斷提升性能與更新軟硬體,整合自製的他種武器系統,不像外購武器受制於人,處處得看賣方臉色。

國防與軍備自主研發政策大方向,應不分朝野,筆者誠盼政府之行政與立法部門應不吝給予支持,讓台灣本土航太與軍備產業,能在既有基礎上永續發展茁壯,更帶動相關產業升級。(作者為航空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