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藍色經濟 先搞定海調船隊

◎ 杜宇

南海爭端、釣魚台爭議等實已透露出,擁有豐富礦產、魚類、再生能源等資源的海洋,已經成為臨海發達國家下一個競逐的場域,過去「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遭到嚴重挑戰。

全球海洋經濟產值預估二○二○年即可達三兆美元,目前四大海洋支柱產業(海洋石油工業、濱海旅遊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都已成形,「藍色經濟」甚至可以為歐盟提供五百四十萬個就業機會和五百億歐元加值。而台灣海洋經濟則仍在起步階段。

要開發海洋,首要是探勘海洋資源,探勘需要有先進配備,不同噸位的研究船隊來載運研究人員、儀器、設備等。美國擁有七十一艘海洋調查船,日本五十多艘,歐盟達一百五十多艘。日本最先進的「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即擁有五艘海洋觀測調查船及兩艘深海調查艇「深海6000」、「深海6500」,可以從事水下採礦、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等研究。日本政府更成功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潛深一萬米的「KAIKO號」無人潛水器,用於深海礦產資源(如稀有礦產、貴重金屬、可燃冰等)和生物基因資源的調查研究。日本現有約兩千名的海洋開發技術人員,安倍政府計畫到二○三○年增加到一萬人,充分展現出日本對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視。

海研一號。(資料照,記者湯佳玲攝)

回頭看看台灣,四面環海,擁有發展海洋的優越條件,然而海洋調查船隻寥寥可數(二艘試驗船及三艘研究船,最新海研五號已沉沒),不僅老舊,且整年出海天數遠遠不如中國,這樣的規模根本無法勝任日益吃重的海洋資源探勘與開發任務。且儘管已設立海洋委員會,卻將水試所人員暨試驗船歸到農業部,而科技部提出未來擬組建由五百噸(二艘)、一千噸(一艘)、二千噸(一艘)、三千噸級(一艘)的研究船隊,所需經費約四十二億元,無論在編制、規模、經費、時程、制度、人員聘僱(船員外聘妥適性)等,都難以符合未來海洋開發的龐大需求,卻未受到重視,反汲汲營營於海洋委員會位階及人選之爭,令人失望。

新政府如果要「玩真的」,就必須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別又是新瓶裝舊酒,否則台灣在未來海洋開發、資源分配等議題上,恐將失去發語權!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