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史的土壤液化資料

◎ 沈建德

立委用一指就能插進泥土來說明台南土壤液化嚴重,引喻失義被吐槽;營建署長說若六.四的地震發生在台北,會造成三、四千棟房屋倒塌,因舊房子多且密度高,也被吐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與人為災害組指出,重要的是台北土層較軟,考量盆地效應,會有更大的地動效應。為何如此?台灣史可提供大部分答案。

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台北大地震,俄爾成巨浸,地層下陷成為大湖(https://zh.wikipedia.org/wiki/康熙臺北湖),範圍多大至今仍不很清楚。地震三年後,一六九七年郁永河《裨海紀遊》,記他「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甘答門就是現在的關渡。

可是,一七○四年的康熙地圖,夾峙的兩山不見了,可能也被洪水沖走,干豆門(即甘答門)變得很寬,在淡水河的兩岸地圖上都有「干豆門」的地名,而且郁永河在那裡所看到渺無涯涘的大湖,已不是湖而是陸地,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凱達格蘭族的大浪泵社(今大龍峒)。用現在的理解應是,強震使地層下陷,也使山上土石鬆軟,台北成湖之後三年,相關河流上游強烈的土石流沖入大湖,像高雄的小林村被掩埋般使得台北大湖又成為陸地。在一七○四年的康熙地圖看到的「大湖」只剩汐止(蜂仔寺社)到基隆(雞籠社)。

四百多年前,台南赤崁樓以西都還在台江內海,到了五十年前地圖顯示,舊台南市接近半數仍是台江內海淤積而成的魚塭(見本人臉書第四○四篇),現在卻高樓林立。而新台南市的麻豆、下營、新營、鹽水到嘉義的布袋,是倒風內海的「口岸」(見同篇FB),這一帶土壤液化的可能性較高。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也表示,新北台北台南土壤液化最嚴重,這和上述歷史不謀而合,多了解一分台灣歷史少一分不幸。

(作者為留美企管博士,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https://www.facebook.com/TPGOF)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