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談林濁水的「利多出盡」

■葉海煙

立委林濁水三月卅一日以「三二六利多出盡」為題在「自由廣場」發表專論,他認為中國反分裂法立法精神是「圍交」 - 既圍堵又交往,而其中「交往」部分,才是我們須全力以赴的。他並強調反分裂法「交往」策略中,「務實」的效力已開始發動,而執政黨若再不痛定思痛,後續的苦頭恐會源源不絕。

但是,在對岸對台政策依然採「圍堵」模式的現在進行式中,中國一心想要的兩岸交往方式,難道不是很清楚地擺在「一中」原則下,而且還意圖要我方配合他們既定的方向與節奏,一起來共譜「一中」的凱歌嗎?

我們是該思考如何一方面因應「反分裂法」所引來的嚴峻形勢,一方面又能同時敞開心胸,放開手腳來進行對等的「交往」,而這正可測驗出我們的「務實」策略到底是否真的有效力(然而,長久以來,事實證明:我們一廂情願的「務實」並不太切合實際,其結果也總是對我們不太有利)。目前,縱然對岸在非關政治的交流中不加上「一中前提」,但這些看似非官方的民間交流,依然可能被一步步地拉向那「一中前提」。至於實際的情況,更是我們「官方民間兩分離」,以至於自亂陣腳,多頭馬車,而對岸卻能好整以暇地「引商入政」,一再地製造一個個「許文龍」。

確實,兩岸是得持續「交往」,甚至得展開全新的「交手」動作。但在兩岸政策仍然無法只由我方主動或自動出擊,依照全然對等的原則來付諸實踐的現實之中,所有策略性的思考與行動都必須相當謹慎,其底線是我們早已擁有的主權。

當然,我們是不能不注意政經分離的因與果,台灣的商人一旦進入對岸的政治弧度之內,那個「台灣」標誌便往往遭到凍結,又豈止「民國」兩字會被拿掉?

因此,林委員所謂「利多出盡」的警語,其實是要我們不能只在迎擊「反分裂」之矛,並緊握「反反分裂」之盾的情緒中打轉,而應理性平和地在「主權在我」的立場上作全方位的出發。

也許,兩岸之間一直沒有所謂的「利多」,因此也就沒有「出盡」的問題。本來,戒慎恐懼乃精神之武裝,而我們在合理的敵我意識中是仍然可以笑臉迎向「亦善亦惡」的對手。未來,兩岸如何發展,自當以總體國家利益為最大的考量。而我們國內藍綠的對峙如果無端地被引向「反分裂」的那個「國內」,而無端地被共同的對手所操弄,那麼後果恐怕不是任何所謂「務實」的策略所能承擔的。一個「許文龍」,或許對我們只是短暫的心理衝擊,但一個「江丙坤」,卻很可能是源源不絕「後續苦頭」的開端。(作者為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