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救救海洋野生動物

◎ 陳昭倫

據自由時報的報導,墾丁國家終於將在二月一日起正式在墾丁國家公園海域設置十處釣點,進行有規範及有限制的一支釣的漁業行為。對於挽救日漸崩壞的海洋生態與已經幾乎竭澤而漁的台灣海洋,這樣的措施卻引起民眾的抱怨與在地環保團體的質疑。然而,這次墾管處政策的決定與頒布過程並不倉促,更重要的其背後有著兩年堅實的科學調查,提供珊瑚礁生態與魚類多樣性的資料進行釣點的選定。作為這次科學調查計畫的主持人,我有必要說墾管處這次釣魚區的規劃與頒布是處裡全體同仁努力不懈的結果,雖然明知必會引起釣客的反彈與保育團體不滿,但是仍然著力而行,啟動救救台灣「海洋野生動物」的第一哩路!

台灣自詡為要做一個海洋國家,口號早已喊了不知多少年,郝明義先生更在去年「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ㄧ書中大聲疾呼台灣周邊漁業資源的枯竭與崩壞。而中研院生多中心邵廣昭研究員發表於國際著名自然期刊論文以三十年的北部海域魚類多樣性資料收集分析更直指台灣海洋過漁的鐵證。如果不採取立即且有效的措施,台灣海洋生態沙漠化的時間指日可待。

台灣自詡為要做一個海洋國家不知多少年,但如果不採取立即且有效的措施拯救,台灣海洋生態沙漠化的時間指日可待。(資料照,記者蔡宗憲攝)

追根究底探討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崩壞與漁業資源的衰退,墾丁國家公園海域其實就是最佳的縮影。三十年前墾丁國家公園的設立主要是進行陸域生態與地景的保育。同時作為由風景區和森林遊樂區轉型而來的國家公園,觀光遊憩的推動也是後來試圖轉型著重保育的管理處不可承受之輕。這樣以「大陸看海洋」為出發點的國家公園,海洋生態的保育都也只是其中附帶的措施,直到海岸開發、墾丁夜市出現、旅遊人數增加、漁業捕撈需求日增之後,才發現需要從「海洋看海洋」的重要性。最後造成沿著墾丁海岸線隨處都有釣客,隨處都可下水打魚,隨處都有浮潛客的亂象。在那民意高漲及凡事民粹化的年代,就算管理處同仁有心處理相關保育問題,但是最後都在壓力下不了了之,留下沙漠化的墾丁海洋。

這次釣點規劃的背後是希望藉由將釣客集中管理、「公共財」使用者付費、自然資源效益回歸當地居民,以及漁會對於公共財自組管理等概念。其實,絕大多數的珊瑚礁魚蝦貝類其實是「野生動物」,就像梅花鹿、台灣黑熊、石虎一樣不是被養來食用的物種。更重要的這些珊瑚礁魚類對於珊瑚礁生態系整體健康扮演重要的角色,今日台灣多處珊瑚礁生態系的崩壞,過度捕抓珊瑚礁魚類的結果難辭其咎。這次透過科學研究找出這些魚類出現的熱點,透過保護區的加強保護之後,希望透過所謂「滿溢效應」能夠溢流到這十個開放釣魚的地點。同時,透過當地漁會的管理,將收取的費用注入當地社區,作為社區巡守的基金。這樣的循環確保這些海洋野生動物的族群生存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對於管理處、居民以及釣客這些利害關係人都可達到多贏的效應,何樂而不為呢?至於其他非法潛水射魚、刺網捕魚等破壞行為,皆可藉由這些多方的力量進行舉發和監控。這樣自然資源回饋管理方式在許多珊瑚礁國家都已相當成功,只是一直處於「陸封型」的台灣仍然相當落後。

此次三合一選舉翻轉了台灣的政治,開啟了台灣各項要向前行的第一哩路工程。筆者深切期待墾丁國家劃設釣點進行海域管理的新政策將會是開啟保護台灣海洋與海洋環境的第一哩路!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