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極端氣候 台灣準備好了嗎?

◎ 吳勝宏

本週寒流過境,全台天氣冷颼颼,面對極端氣候,台灣做好準備了嗎?(資料照,記者林正堃攝)

本週天氣預報即將有寒流過境,全台天氣冷颼颼,此時台灣民眾應該正要準備氣溫驟降配套措施。但台灣真正的做好了極端氣候的準備了嗎?提出以下幾點讓民眾思考:

(一)台灣的相對濕度較高,所以容易因為溫度下降幾度,身體就感覺溫度變化的差異,體感溫度也隨之變化。天氣冷,台灣民眾在室內的機率就大幅增加,相對的喜歡及愛好熱湯與火鍋的台灣人開始烹調的機率大幅增加了,薑母鴨、燒酒雞、麻辣火鍋等美食紛紛出籠。但民眾千萬要注意烹飪及燃燒在室內中容易引起不完全燃燒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容易從燃燒行為中產生,又因為天氣冷的關係,所以我們運用自然通風或機械排風的機率減少。然而導致室內所產生的一氧化碳的濃度不容易由稀釋方式降低至人體能接受的恕限值(TLV),導致每一年度因為一氧化碳受傷、嘔吐、昏迷甚至死亡的民眾不減反增。政府應該成立專案小組,研擬與實際由社區至城市,由平常生活習慣及生活常識宣導做起,讓台灣民眾真正了解一氧化碳危害的重要性。

(二)台灣流浪人口逐年增加,又逢台灣漸漸進入老年化社會型態,居家照護、老人安養、流浪漢等問題逐一浮上檯面。天候狀況異常,可能加速這些敏感族群傷害、凍傷、猝死的機率增加,政府應該成立專案小組,研擬流浪漢暫時收容機制與輔導就業機制、老年化社會及獨居老人關懷機制、老人安養與敏感族群 (三高) 健康照護與宣導機制,使得這些敏感族群不會因為嚴峻的環境挑戰而喪失寶貴生命。

(三)台灣農業、漁業、林業、畜牧業等產業眾多,極端氣候對於這些產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的問題,屢屢冷氣團南下或過境後,農業損失常常造成嚴重災損。政府不能等待嚴重災損時,才想啟動賠償或補償機制,而應該建立嚴防寒害機制,並於平時訪視與建立農漁民正確觀念與調整耕作或養殖時段,從源頭開始計畫,防止農漁民的心血因為不敵嚴峻的氣溫驟降而付諸流水。

請問,面對嚴峻的天氣,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政府做好準備了嗎?行政院全面啟動本週預防機制了嗎?

(作者為大學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