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賴清德的台灣主體史觀

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不卑不亢,站穩台灣主體性,提出國家願景。(資料照)

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不卑不亢,站穩台灣主體性,提出國家願景,也兼容並蓄,展現「台灣走進世界、世界走進台灣」的外向、多元。演說反映新總統的性格和作風,少了「文青」亮麗辭藻,多了開創務實剴切。美日等民主國家和友邦頗為肯定,只有中國和台灣若干人不甚滿意。

這幫人等不滿意之處甚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儘管不是新說法,卻讓他們感冒;「謀獨挑釁」、「新兩國論」的帽子立即拋來,軍事演習恫嚇繼之。演說指稱「中國」,取代了「北京當局」、「對岸」,也令其玻璃心碎。還有人計算通篇講稿提到台灣約八十次,為此大作文章。

拿著放大鏡檢視演說稿,史觀也遭雞蛋裡挑骨頭。新總統說,「一六二四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這話符合史實和常識,有人卻大加批判。一說這是殖民史觀,忽略早就存在台灣的原住民;一說這暗指台灣歷史從台南出發,不是從中國出發;還有人聲稱這屬「文化台獨」,以「台獨史觀」強化主體意識,「企圖切割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神聖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事實」。這些指控,光怪陸離,不合常識和史實,只凸顯當事人的歷史無知與自大。

從基本上說,史觀雖是主觀的,仍須根據事實,以台灣土地與人民為主體寫歷史,並解讀過去。拿破崙就此曾有名言:「歷史是對過去事件經人民決定同意的版本。」台灣是移民社會,從較早的南島語族,後來的漢人,歷經荷蘭、西班牙、鄭氏王朝、滿清、日本、中華民國統治。以歷史淵源看,南島、漢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荷西、日本及戰後美國文化,雖比重不一,也都是構成台灣文化的元素。從而,對這塊土地的過去種種,有如拿破崙所強調的,要以先來後到的人民為主體,理解歷史;也有如學者杜正勝提出「同心圓」史觀,中性與包容兼而有之,反映台灣社會不同族群的最大共識。

近年考古、語言及遺傳的學術研究大致指出,台灣在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即有古老住民留下印記,六、七千年前南島語族移入,約四、五千年前從台灣出發,擴散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嶼。台灣因此是南島語族已知的發源地或祖居地,也形成寶貴的文化資產;把新石器時代就在台灣活動的原住民,強歸類中國少數民族,否定其為台灣的主人身分,是矮化且對原住民和南島語族莫大的侮辱。

同樣已知的事實,如今的原住民在各族群中移入台灣最早,雖有大度王國等部落酋邦,但在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到達之前,並未聯合形成一個國家。更須強調,從史實看來,台灣在滿清以前不曾屬於中國;所謂「自古屬於中國神聖不可分割一部分」之類講法,只是別有用心者的胡說,禁不起史實檢驗。台灣的現狀,正如賴總統所闡明,「國人不分族群,也不論先來後到,只要認同台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從而,從荷蘭時代起,台灣步向國際舞台,在大航海時代航向世界,或如就職演說所強調,「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誠然,荷蘭人也展開了台灣的殖民統治史,但台灣研究知名學者家博(Bruce Jacobs)就此指出︰從荷蘭時代起,台灣歷史是六段殖民史的綜合體︰荷蘭、西班牙、鄭成功的個體海盜政權、滿洲人、日本人及中國國民黨。《台灣公報》發行人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的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人看台灣史上的外來政權統治,對日本和荷蘭的評價較高。

另外,考古學者近年還發現,台灣原住民從新石器時代起,與環南海、東亞曾進行玉飾、鹿皮等交換貿易,原住民是外向的海洋民族。不過,台灣與世界的這些交往,和中國關係不大。同樣是家博的研究︰當時有很多中國海盜或商人,或兩者兼是,常過來台灣,但並未發展出穩定的聚落;有如候鳥,來了就走。況且,明朝實施海禁,這些人其實是犯法的,也不能代表中國。

台灣是多元族群社會,民主化之後,逐步改正扭曲歷史、灌輸偏頗史觀的誤謬。今年台南有慶祝建城四百年活動,台灣歷史博物館也推出「跨.一六二四:世界島台灣」國際特展,展現四百年來,台灣融入世界經貿體系的歷程。兩者都站在台灣土地與人民,突破戰後黨國強加的歷史枷鎖與障蔽,還原主體史觀,有助國人擴大面向世界的眼界及心胸。有如賴總統就職時所說,台灣更要自信,不分彼此,大家一條心,大步走向世界,勇敢航向新世界,讓世界迎接新台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